晋级教育旗下第二托管品牌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信

友妈帮托管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0-400-821

友妈帮托管:教会孩子 “节制”,是给他们一生的幸福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08-12
来源: www.ymbtg.com 作者: 友妈帮托管 阅读量:181

摘要:妈妈,我还要买那个机器人!再玩10分钟游戏就好,就10分钟! 面对孩子这些 得寸进尺 的要求,很多家长都很头疼。其实,孩子的贪心背后,藏着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:他们还没学会

妈妈,我还要买那个机器人!”“再玩10分钟游戏就好,就10分钟!”—— 面对孩子这些 “得寸进尺” 的要求,很多家长都很头疼。其实,孩子的贪心背后,藏着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:他们还没学会 “节制”。
人生的很多烦恼,往往源于 “想要的太多,能要的太少”。从小教会孩子克制过度的欲望,不仅能让他们少些纠结,更能让他们在长大后懂得:幸福不是拥有一切,而是珍惜所拥有的。
 
戒贪食:
吃得 “八分饱”,是给身体留余地
小区里的男孩乐乐,每次吃饭都要吃到肚子滚圆才停嘴,零食更是不离手。结果才上二年级,就因为肥胖被查出高血脂。
孩子贪吃是天性,但 “吃到撑” 的危害远比我们想的大。《中国儿童肥胖报告》显示,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过量摄入高糖、高脂食物,小小年纪就患上高血压、糖尿病。
家长可以这样做:
告诉孩子 “八分饱” 的感觉:“肚子不饿了,还有一点点空间,就是刚好的量。”
零食约定 “时间和数量”:比如 “每天下午 4 点可以吃一小块蛋糕”,不把零食当 “奖励” 或 “安慰品”。
全家一起吃 “家常饭”:不在孩子面前说 “这菜贵,只给你吃”,让他明白 “好吃的要大家分,够吃就好”。
管住嘴,不是委屈孩子,而是帮他给身体留一份轻盈和健康。
 
戒贪玩:
玩要 “有度”,才不会被欲望牵着走
“作业还没写,就抱着平板不放;叫他吃饭,说‘等这局游戏结束’,结果一等就是半小时”—— 这是不是很多家庭的常态?
孩子贪玩不可怕,可怕的是 “玩到失控”。沉迷游戏、无节制刷视频,本质上是 “信息贪”:总想获得更多刺激,最后反而被欲望绑架。
试试这样引导:
给 “玩” 定个 “边界”:比如 “每天只能玩 20 分钟游戏,用闹钟计时,响了就停”。一开始孩子可能哭闹,但坚持几次,他就会明白 “规则不会变”。
用 “替代法” 转移注意力:孩子沉迷手机时,可以说 “我们去楼下拍皮球吧,比游戏还能赢积分呢”,用更有趣的事帮他 “刹车”。
家长做好榜样:别一边催孩子 “别玩手机”,一边自己刷个不停。你放下手机的样子,就是最好的示范。
 
戒贪睡:
不恋 “被窝暖”,是给意志留力量
“都早上9点了还不起床,作业堆成山也不管”—— 贪睡的孩子,往往容易养成拖延的习惯。
贪睡看似是 “懒”,其实是 “贪图安逸”:明知该起床,却总找借口 “再躺5分钟”。久而久之,孩子会失去对自己的掌控力,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逃避。
可以这样帮孩子养成好作息:
固定 “起床时间”:哪怕是周末,也只比平时晚半小时,让身体形成生物钟。
用 “仪式感” 唤醒孩子:比如放一首他喜欢的儿歌,或者提前把窗帘拉开一点,让阳光 “叫” 他起床。
让他体验 “迟到的后果”:如果孩子总赖床导致上学迟到,别替他找借口,让他自己面对老师的批评 —— 一次 “教训”,胜过十次催促。
 
戒贪财:
不贪 “不属于自己的”,是给心留底线
有位妈妈发现,儿子总把同学的橡皮、贴纸带回家,问起就说 “他们不用了”。其实,这就是 “贪小财” 的苗头:觉得 “别人的东西好,想占为己有”。
孩子对 “财物” 的概念还模糊,家长要帮他划清 “边界”:
明确 “你的、我的、他的”:比如 “这是你的铅笔,那是哥哥的书,别人的东西再喜欢也不能拿”。
区分 “需要” 和 “想要”:孩子想要新玩具时,问问他 “家里是不是已经有类似的了?这个是‘必须要’,还是‘只是想玩’?” 帮他理性看待欲望。
不攀比 “名牌”:别总说 “你看人家穿的名牌鞋”,而是告诉孩子 “衣服舒服干净就好,真正重要的是你这个人怎么样”。
 
戒贪小便宜:
不占 “眼前利”,是给格局留空间
“妈妈,小明的饼干好好吃,我跟他要了两块”“刚才坐公交,我没投币也没人发现”—— 这些看似 “小事”,其实在悄悄影响孩子的格局。
贪小便宜的孩子,长大后容易盯着 “眼前的一点好处”,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:比如别人的信任、长远的友情。
家长可以这样引导:
用 “小事” 讲透 “大道理”:孩子贪了小便宜时,别说 “你怎么这么小气”,可以说 “如果同学总吃你的零食,却从不分给你,你会开心吗?” 让他体会 “换位思考”。
教他 “吃亏是福”:比如孩子分享玩具给同伴,哪怕自己没得玩,也可以说 “你看,因为你愿意分享,大家都喜欢跟你玩,这是不是很开心?”
家长做好 “示范”:买菜时不抢多找的零钱,排队时不插队 —— 你的每一个 “不贪” 的举动,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。
戒独食:懂得 “分享”,是给情感留温度
“这是我的巧克力,谁也不能吃!”—— 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的 “护食” 时刻。其实,独食背后藏着的是 “怕失去”:觉得 “给了别人,自己就没有了”。
但分享的奇妙之处在于:它不是 “减法”,而是 “加法”。你分给别人一块糖,可能会收到一颗水果;你分享一个故事,可能会听到更多有趣的经历。
可以从家庭小事做起:
吃饭时 “先分后吃”:买了水果,让孩子先给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递过去,最后再拿自己的。慢慢他会明白:“好东西大家分着吃,才更甜。”
鼓励 “微小的给予”:孩子有了新玩具,引导他 “邀请小朋友来家里一起玩”;画了好看的画,让他 “送给喜欢的老师”。在给予中,他会体会到 “被需要” 的快乐。
别给孩子 “特殊待遇”:别总把 “最大的鸡腿”“最贵的水果” 单独留给孩子,让他知道 “家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”,分享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 
最后想说:
节制不是 “委屈”,是更高级的自由
 
教会孩子节制,不是让他们 “什么都不能要”,而是让他们懂得 “什么该要,什么可不要”。
当孩子学会 “吃到八分饱就停”,他会拥有更健康的身体;当他懂得 “玩到时间就收”,他会拥有更自主的时间;当他愿意 “把好东西分给别人”,他会拥有更温暖的情感。
这些看似 “克制” 的背后,藏着的是对生活的掌控力:不被欲望牵着走,才能更清醒地感受 “拥有” 的快乐。这,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,最珍贵的幸福密码。
 
 

领取加盟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