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旗下第二托管品牌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信

友妈帮托管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0-400-821

友妈帮托管:别让焦虑毁了孩子!做 “赋能型父母”,比逼孩子优秀更重要

发布时间:2025-10-16
来源: www.ymbtg.com 作者: 友妈帮托管 阅读量:93

摘要: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曾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令人心疼的现象:很多父母和孩子相处时,嘴边总挂着 你怎么又这样成绩怎么总上不去。父母被焦虑裹挟,怕孩子不够优秀会被淘汰;孩子在恐

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曾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令人心疼的现象:很多父母和孩子相处时,嘴边总挂着 “你怎么又这样”“成绩怎么总上不去”。父母被焦虑裹挟,怕孩子不够优秀会被淘汰;孩子在恐惧中长大,变得自卑怯懦,甚至失去对生活的动力。
家庭教育中,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平凡,而是父母把 “完美” 当目标,在追求优秀的路上,和孩子互相内耗 —— 你以为是 “为孩子好”,实则是在悄悄摧毁他的自信和快乐。其实,真正能养出优秀孩子的父母,从不是 “控制者”,而是 “赋能者”:先管好自己的焦虑,再给孩子成长的底气,让他在爱与信任中慢慢成为最好的自己。
 
别把 “成长” 当 “竞赛”:父母的过度焦虑,是孩子最大的内耗
音乐家本杰明教授曾遇到过一个小女孩:她演奏得十分出色,却全程表情紧绷,哪怕被夸赞也不开心。后来教授才知道,女孩的妈妈总是否定她 ——“你长得不漂亮”“琴拉得还不够好”。妈妈的焦虑像一块石头,压得孩子喘不过气,让她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,连笑容都变得奢侈。
现实中,很多父母都像这位妈妈一样,犯了两个错:
把 “差异” 当 “缺陷”:孩子内向,就逼他当众表演;孩子喜欢看课外书,就说 “不如多做两道题”;孩子这次考了92分,却盯着 “班里有6个满分” 发愁,觉得 “孩子太笨了”。
把 “成长” 当 “竞赛”:别人报奥数班,就逼着孩子也学;别人孩子会跳舞,就硬让孩子去考级;孩子成绩退步一点,就熬夜刷题,生怕 “落后于人”。
好友清澜的经历更让人深思:她的妈妈是老师,对她要求极严 —— 考不了第一就被训斥 “丢我的脸”,暑假想回老家放松两天,妈妈却以 “耽误学习” 为由强行带她返程。长期的高压下,清澜高考前心理崩溃,成绩没达到妈妈的期望,母女关系也陷入僵局。后来清澜有了孩子,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也成了 “焦虑的妈妈”,直到说出 “为什么别人家孩子样样优秀,你却事事做不好” 时,才猛然醒悟:当初只希望孩子平安快乐,怎么走着走着就变了?
父母的焦虑,就像给鲜花浇硫酸 —— 自以为是 “施肥”,实则是 “摧毁”。你以为在帮孩子规避风险,却剥夺了他试错的权利;你以为在为他铺路,却给了他沉重的枷锁。到最后,孩子没成为你期待的 “优秀”,反而在长期内耗中,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。
 
真正的 “好父母”,是做 “赋能者” 而非 “控制者”
北京师范大学邓林园教授说:“家长只有先爱自己、保持稳定状态,才有能量关爱孩子,面对教育中的挑战。” 詹青云的父母,就是这样的 “赋能型父母”—— 詹青云小时候成绩不好,被老师称作 “笨猪”,说她 “没前途”,可父母从没有焦虑指责,反而笑着安慰她:“妈妈算过了,你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。” 后来四年级成绩没起色,妈妈又说:“没关系,妈妈重新算了,初二就会好。”
不仅如此,父母还尊重她的兴趣:詹青云喜欢看书,他们就买很多书陪她读,从不说 “看课外书耽误学习”。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下,詹青云慢慢找到学习方法,后来考上香港中文大学,成为大家眼中 “有出息” 的人。
詹青云的成长告诉我们:好的教育,不是父母 “牺牲奉献”,把所有期待压在孩子身上,而是做孩子的 “加油站”—— 给他信任,让他有勇气面对挫折;给他空间,让他能自由探索;给他肯定,让他相信 “我能行”。而 “赋能型父母”,通常都能做好这3件事:
会赞美,善表达爱:不用 “你真棒” 这种空泛的夸奖,而是用 “341夸奖法”—— 比如孩子主动整理书桌,就说 “你今天把书按大小摆得很整齐(肯定行为),妈妈看到你很用心(肯定动机),要是下次把文具也归位就更好啦(提出可提升点)”。让孩子感受到 “我的努力被看见”,而不是 “只有优秀才被爱”。
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:进家门前,先把工作的烦恼、外面的坏情绪 “掸掉”,别把孩子当 “出气筒”;家人之间有争执,以 “解决问题” 为目的,别翻旧账、说伤人的话;定期开家庭会议,让孩子说说 “最近开心的事”“遇到的困难”,让他知道 “家是安全的港湾”。
会倾听,懂共情:孩子说话时,放下手机认真听,不打断、不评判;孩子考砸了哭,别说 “哭有什么用,下次好好考”,而是说 “妈妈知道你难过,付出了努力却没得到想要的结果,肯定不好受(共情),我们一起看看错在哪里,下次改进好不好(引导解决)”。共情不是 “纵容”,而是让孩子知道 “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”。
 
大格局的家庭,都懂 “教育做减法”
有句话说:“现在的家庭教育,不是做得太少,而是做得太多。” 真正大格局的家庭,从不会把教育变成 “加法”,而是懂得 “减法” 的智慧 —— 减去焦虑、减去控制、减去不切实际的期待,让孩子在松弛的环境中,自然生长。
1. 减焦虑:把 “我的担心” 变成 “你的底气”
很多父母的焦虑,其实是 “灾难化思维”—— 把 “这次没考好” 等同于 “以后没前途”,把 “孩子内向” 等同于 “没出息”。想要减少焦虑,不妨试试这3个方法:
建立 “自我边界”:每天留1小时给自己,读书、运动、做喜欢的事,别把所有注意力绑在孩子身上。当你有自己的精神世界,就不会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。
学会 “事实分离”:孩子成绩退步,就事论事分析 “这次错在哪里,下次怎么改进”,而不是上升到 “你就是不努力”;孩子和同学闹矛盾,就帮他想 “怎么解决”,而不是担心 “他以后没人喜欢”。
列 “焦虑清单”:每周写下让你焦虑的事,比如 “孩子写字慢”“不爱说话”,过一个月再看,会发现很多事都 “迎刃而解”—— 孩子慢慢学会了加快写字速度,也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招呼。成长有其自然规律,不必急于一时。
2. 减控制:把 “听我的” 变成 “你试试”
很多父母喜欢控制孩子的一切 —— 选什么兴趣班、和谁做朋友、什么时候写作业。可控制得越多,孩子越叛逆,越没主见。不如试着 “放手”:
兴趣上少干涉:孩子喜欢画画,哪怕 “不能加分”,也支持他;孩子想尝试编程,哪怕 “看起来很难”,也让他试试。兴趣不是 “有用才坚持”,喜欢本身就是意义。
隐私里不窥探:孩子有了日记本,别偷偷翻看;孩子和朋友打电话,别故意旁听。尊重隐私不是 “冷漠”,而是 “信任”—— 你越信任,孩子越愿意和你分享。
试错时不阻止:孩子想自己做饭,哪怕会把厨房弄脏;孩子想自己整理书包,哪怕会漏带作业。允许他犯错,比 “不出错” 更重要 —— 从错误中总结的经验,才是他真正的成长。
3. 减期待:把 “完美孩子” 变成 “真实的人”
父母总希望孩子 “样样好”,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。不如降低期待,接纳孩子的平凡:
少横向比较,多纵向看进步:别总说 “别人家孩子考了100分”,而是说 “你这次比上次多对了3道题,进步很大”;别羡慕 “别人孩子会跳舞”,而是夸 “你搭的积木很有创意”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看见他的闪光点,他才会更自信。
少关注结果,多重视过程:考第一不重要,认真复习的态度才重要;拿奖状不重要,坚持练习的毅力才重要。孩子努力过、体验过,比 “赢了” 更有价值。
接纳孩子的独特:内向的孩子可能更专注,调皮的孩子可能更有创造力,慢热的孩子可能更稳重。就像周轶君说的:“孩子像植物,有的是参天大树,有的生命力顽强,不必强求所有植物都开出一样的花。”
 
教育的真谛,是让孩子成为 “他自己”
纪伯伦曾写道:“你的孩子,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,却非因你而来。”
作为父母,我们总想着 “把最好的给孩子”,却忘了 “最好的教育”,不是让他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,而是让他成为 “他自己”—— 有自己的兴趣,有面对困难的勇气,有感知幸福的能力。
 
别再用焦虑消耗孩子,也别用期待捆绑孩子。试着做 “赋能型父母”:先让自己成为松弛、快乐的人,再用爱和信任,陪孩子慢慢长大。当你放下 “完美” 的执念,孩子反而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—— 因为他在爱里长出的自信和勇气,会成为他未来最珍贵的财富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

领取加盟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