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有人说:哪怕家里不富裕,只要父母正直、勤劳,家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土壤。 可现实中,很多父母明明爱孩子,却因为自己的 穷习惯 不是缺钱,而是眼界、心态、认知上的 匮乏,悄
有人说:“哪怕家里不富裕,只要父母正直、勤劳,家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土壤。” 可现实中,很多父母明明爱孩子,却因为自己的 “穷习惯”—— 不是缺钱,而是眼界、心态、认知上的 “匮乏”,悄悄把孩子的人生带偏。尤其是这5个“穷习惯”,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没钱更深远,家长一定要警惕。
心理专家陈默曾说:“母亲的情绪,会通过潜意识传递给孩子。” 如果父母总把 “抱怨” 挂在嘴边,家就会变成 “负能量场”,孩子也会被这种情绪裹挟。
就像《热锅上的家庭》里的卡罗琳,丈夫努力工作,女儿主动帮她做晚餐,可她永远不满意:女儿帮忙,她嫌 “做太少,太懒”;丈夫替女儿辩解,她又怨 “你不懂教育,惯坏孩子”。久而久之,女儿变得和她一样挑剔、易怒,长大后生活里全是不满,毫无幸福感。
家本该是 “累了能歇脚的地方”,可爱抱怨的父母,会把家变成孩子的 “痛苦源头”。孩子从小听着 “这日子没法过了”“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”,会慢慢觉得 “世界是糟糕的,我是没用的”,长大后要么自卑敏感,要么像父母一样爱抱怨,很难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郭德纲说:“不怕能耐差,就怕眼睛穷。”“眼穷” 的父母,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,看不到长远的价值,往往会在关键节点,把孩子的路走窄。
电视剧《山海情》里,很多母亲逼着十几岁的孩子退学,去电子厂打工。她们觉得 “读书没用,早打工早赚钱”,却没意识到:孩子在该读书的年纪放弃学业,看似能多赚几年钱,实则输掉了未来几十年的可能性 —— 没文化、没眼界,只能一辈子做体力活,很难有翻身的机会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:孩子想考大学,父母说 “不如早点找个稳定工作”;孩子想创业闯一闯,父母说 “别折腾,安安稳稳最靠谱”。他们把 “安稳”“眼前利益” 当成最好的选择,却忘了:孩子的人生是 “长跑”,一时的 “省心”,可能换来孩子一辈子的 “受限”。真正有远见的父母,会帮孩子 “往远处看”,哪怕当下难一点,也要让孩子抓住 “能提升自己” 的机会。
所谓 “耳穷”,就是总把别人的闲言碎语、家长里短装进耳朵,把精力耗在无关的人和事上。这样的父母,不仅自己过不好日子,还会让孩子跟着 “分心”。
我有个姑姑,最爱凑各种热闹:哪家夫妻吵架了、谁家里出了八卦,她比谁都清楚。在她的影响下,两个堂妹从小就爱听闲话、传闲话,母女三人经常凑在一起议论别人。结果呢?堂妹们没心思学习,工作后也总把精力放在 “打听同事隐私”“聊八卦” 上,能力没提升,还因为搬弄是非得罪人,慢慢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清代画家董棨说 “耳闻浅近曰耳穷”—— 耳朵里装太多杂音,就没法专注于自己的生活。父母总关注别人的事,孩子会学着 “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”,而不是 “专注提升自己”。久而久之,孩子没了深耕的耐心,也没了做事的专注力,很难在学业、工作上做出成绩。
老话说:“穷不读书,穷根难断;富不读书,富不长久。” 这里的 “穷”,不是没钱,而是 “腹中空空”—— 没读过书,没见过世面,认知和格局都受限。这样的父母,很难给孩子正确的引导,甚至会用 “错误的认知” 耽误孩子。
网上有个博主分享:她的婶子奉行 “读书无用论”,觉得 “上学不如早点赚钱、嫁人”。结果大儿子早早辍学打工,二女儿十几岁就嫁人,小儿子整天游手好闲啃老。别人劝她 “让孩子多读书”,她却说 “读书有啥用,还不是一样打工”。她自己没读过多少书,看不到 “读书能拓宽眼界、改变命运”,也把这种狭隘的认知传给了孩子,让孩子一辈子困在 “底层”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对普通人来说,读书是 “最低成本的逆袭方式”。父母 “腹穷”,没见识、没格局,不仅没法给孩子做榜样,还会用 “错误的观念” 阻止孩子成长。孩子从小没被 “书香” 熏陶,没听过 “更广阔的世界”,很容易重复父母的人生,很难有突破。
作家马德讲过一个故事:有个妇人逛小吃街,总借口 “尝尝味道”,免费吃遍一条街。有个小孩想学她,却被爷爷阻止:“学了她,就会生出穷气,有了穷气就再难翻身。” 这里的 “穷气”,就是 “心穷”—— 总想着占小便宜,眼里只有眼前的一点利益。
我发小的妈妈,就是这样的人:带他坐车,总想办法逃票;去超市,会偷偷多拿个塑料袋;邻居家的东西,能借就借,很少主动还。在妈妈的影响下,发小也养成了 “爱占便宜” 的习惯:在国外上学时逃公交车费,工作后钻公司制度的空子,甚至把同事的办公用品带回家。结果呢?他因为 “不诚信”“爱贪小利”,被领导批评,被同事排挤,换了好几份工作都做不长久,生活一直过得颠沛流离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财经作家梁志芳说:“心穷的人,总觉得全世界都该围着自己转,容不得别人占一点好处。” 父母爱占便宜,孩子会学着 “投机取巧”,觉得 “不用努力,靠小手段也能获利”。可这样的人,赢了一时的小利,却输了长远的信任 —— 没人愿意和 “爱占便宜” 的人合作,孩子的路只会越走越窄,最后把自己的福报都耗光。
经济学家薛兆丰说:“贫是财务差,穷是没希望。” 对孩子来说,父母没钱不可怕,可怕的是父母的 “穷习惯”—— 抱怨、短视、爱听闲话、没文化、爱占便宜,这些会像 “无形的枷锁”,把孩子的人生困住。
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,可很多时候,父母的 “好心”,却因为 “认知局限” 变成了 “伤害”。其实改变不难:少抱怨,多传递积极;少盯眼前,多帮孩子看长远;少管别人,多专注自己的生活;多读书,提升自己的格局;不贪小利,给孩子做诚信的榜样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父母的格局,就是孩子的人生上限。戒掉 “穷习惯”,用积极、长远、正直的态度面对生活,孩子才能在你的影响下,长出 “对抗人生风雨” 的能力,拥有更广阔、更光明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