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今天必须认错!”“跟你说过多少遍,筷子不能这么拿!”“你这点苦都吃不了,以后能干什么?”——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?很多父母以为 “教育就是要纠正孩子”,却没发现:一场场争输赢、挑错处、讲道理的 “对抗”,正在把家变成战场,把孩子推成 “敌人”。
真正的教育,从来不是 “赢了孩子”,而是 “赢得孩子”。避开这3种对抗式教育,才能让孩子愿意靠近你、信任你。
遇事非要争输赢:你赢了道理,却输了孩子的心
“你错了没有?”“错了就要改!”—— 当父母把教育变成 “辩论赛”,输赢就成了目的,孩子的感受早已被忽略。
网上有个视频让人唏嘘:女孩犯错后主动承认,只想静静,妈妈却不依不饶,非要她 “态度端正地认错”。5分钟的对峙里,女孩从低头认错到哭喊反抗,最后吼出 “错了又怎么样!”—— 妈妈看似赢了 “必须认错” 的理,却把孩子越推越远。
心理学专家曾奇峰说:“很多家庭矛盾,都是隐秘的权力斗争。” 父母总想用权威逼孩子 “服软”,却忘了:孩子口服心不服,只会用沉默、叛逆来对抗。
真正聪明的父母,懂得 “退一步”:
孩子犯错时,先问 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”,再聊 “下次可以怎么做”;
意见不合时,不说 “你必须听我的”,而是 “我们都说说想法,找个都舒服的办法”;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
哪怕孩子真的错了,也别逼他 “立刻认输”,给他时间消化,比赢了争吵更重要。
就像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那样:提醒女儿放好咖啡,被怼后立刻道歉收回话。一场眼看要爆发的争吵,就这样消弭于无形。家人之间,赢了道理不算赢,守住感情才是真。
小事上不停纠错:你的挑剔,正在耗尽孩子的能量
“餐布要铺到大腿”“筷子拿高点”“喝汤别出声”—— 沈奕斐教授遇到的这位妈妈,一顿饭能给儿子提10个 “纠正”。肉眼可见的,孩子像个越吹越鼓的气球,最后 “嘭” 地炸开,对着妈妈大吼。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
很多父母没意识到:总在小事上挑错,比打骂更伤人。它像一把钝刀,慢慢割掉孩子的自信,让他觉得 “我做什么都不对”。
博主 @吉米妈 的朋友就是这样:小时候吃饭弄脏衣服要被说,水杯放错位置要被骂,门没关好能被念叨半小时。长大后的她,活得如履薄冰:怕领导嫌她做得不好,怕同事觉得她不周到,一点小事就失眠焦虑。
孩子的能量是有限的,被 “纠错” 消耗光了,就没力气去成长。真正的包容,是对 “无关痛痒的事” 装聋作哑:
孩子握笔姿势不标准但能写好,就别天天纠正;
书包有点乱但自己能找到东西,就别逼他立刻整理;
偶尔打翻水杯、弄脏衣服,笑着说 “下次小心点就好”,比唠叨更有力量。
家庭该是孩子的 “避风港”,而不是 “纠错场”。少点挑剔,多点 “没关系”,孩子才能带着底气往前走。
凡事爱唠叨说教:你的 “道理”,孩子早就听烦了
“工作哪有轻松的?你就是吃的苦太少!”—— 刚入职的年轻人向父亲倾诉工作难,换来一堆大道理。他没再反驳,却默默挂了电话,从此很少再聊心事。
孟子说 “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”,父母总爱把 “我是为你好” 挂在嘴边,却不知这些 “良言” 在孩子听来,全是 “你不行,得听我的”。尤其是孩子长大后,说教越多,他越想逃。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
不同阶段的孩子,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,唯独不需要 “喋喋不休的道理”:
6岁前,让他亲身体验:挑食不吃饭?那就饿一顿,比说 “挑食不好” 管用;天冷不穿秋裤?冻一次,下次不用你催。
6-12岁,用行动做榜样:钱学森从不对孩子讲 “要简朴”,但自己一生简朴,孩子自然学着做;你想让孩子爱读书,别催他 “快看书”,自己拿起书,他就会跟着学。
12 岁后,多聊感受少讲道理:教育专家贾荣韬的儿子高中时成绩倒数、打架,他讲尽道理没用。直到一次说 “爸爸理解你”,儿子突然红了眼。后来他不说 “你该改”,只说 “我知道你现在很难”,孩子反而慢慢变了。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
孩子要的从不是 “正确的道理”,而是 “被理解的感觉”。你越不说教,他越愿意听;你越懂他,他越愿意改。
最好的教育,是 “我陪你” 而不是 “我赢你”
网上有段话说得特别好:“如果前方有一条我跌过跤的路,你执意要去,我不会拉住你,而是给你备上耐穿的鞋、雨伞,告诉你哪里滑、哪里有小偷。去吧,家里有饭。”友妈帮托管家庭教育
教育孩子,就该是这样:少点 “你必须听我的” 的强硬,多点 “我理解你” 的柔软;少点 “争输赢” 的对抗,多点 “一起走” 的温暖。
当孩子觉得 “爸妈站在我这边”,他才会敞开心扉,慢慢长成你期待的样子。毕竟,被爱和理解滋养大的孩子,永远不需要用对抗来证明自己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