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旗下第二托管品牌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信

友妈帮托管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0-400-821

友妈帮托管:孩子任性、管不住自己?不是天生 “难管”,做好3点帮他学会克制

发布时间:2025-09-27
来源: www.ymbtg.com 作者: 友妈帮托管 阅读量:65

摘要:孩子想要玩具就必须买,不买就哭闹打滚写作业坐不住,一会儿玩笔一会儿看手机说他两句就发脾气,根本听不进劝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 任性难管,甚至怀疑是 天生不听话。 其实孩子的

“孩子想要玩具就必须买,不买就哭闹打滚”“写作业坐不住,一会儿玩笔一会儿看手机”“说他两句就发脾气,根本听不进劝”——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 “任性”“难管”,甚至怀疑是 “天生不听话”。
其实孩子的任性,不是基因决定的 “坏脾气”,而是成长中缺乏 “外部引导” 和 “自我克制力培养”。想要帮孩子改掉任性,关键是找对根源、用对方法。
 
 

先看清:孩子任性的4个根源,别再只怪 “孩子不听话”

很多家长遇到孩子任性,第一反应是 “批评教育”,却没发现背后藏着家庭教育、认知偏差等问题。孩子任性,往往是这4个原因导致的:

1. 家教缺失:没立规矩,孩子不知道 “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”

有些家庭对孩子 “过度溺爱”:孩子想熬夜玩手机,家长不忍心阻止;孩子打人、说脏话,家长觉得 “孩子还小,长大就好”;甚至家长自己平时闯红灯、随口说脏话,给孩子做了坏榜样。
这样的孩子,没学过 “规则”,也没养成 “自我约束” 的意识 —— 他们会觉得 “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没人能管我”,遇到不顺心就用 “哭闹、发脾气” 解决问题。其实不是孩子 “坏”,而是家长没教他 “敬畏规则、尊重他人”:比如朋友间不能随便碰对方禁区,说话要避开别人的痛处,这些 “分寸感” 需要家长从小引导。

2. 盲目无知:搞不清 “后果”,所以做事只凭 “一时冲动”

有些孩子任性,是因为 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”。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哭闹着要零食,他只知道 “我想要,得不到就难受”,却不知道 “哭闹会让爸妈为难,也会影响别人”;写作业时偷偷玩游戏,他只知道 “玩游戏开心”,却不知道 “没写完作业会被老师批评,还会影响成绩”。
 
这种 “盲目”,源于孩子的认知还没成熟 —— 他们看不到 “眼前快乐” 背后的 “长远影响”,做事全凭本能冲动。这时候家长不能只批评 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”,而是要帮他理清 “因果关系”,让他知道 “做了这件事,会有什么结果”。

3. 自我膨胀:觉得 “自己很厉害”,所以无视规则、不听劝

有些孩子平时被夸太多,或者在某件事上表现好(比如会画画、成绩好),就容易 “自我膨胀”:觉得 “我比别人强,规则对我没用”“爸妈的话没道理,我自己说了算”。比如会游泳的孩子,觉得自己 “很厉害”,非要去深水区,却不知道危险;成绩好的孩子,觉得 “不写作业也能考高分”,故意拖延,最后成绩下滑。
这种任性,本质是 “缺乏敬畏心”—— 没意识到 “再厉害也有自己掌控不了的事”,没学会 “谦虚、谨慎”。家长要让孩子明白:“即使你有优点,也不能无视规则;人生路上的陷阱,往往藏在‘你觉得没问题’的地方。”

4. 心无戒惧:没尝过 “犯错的代价”,所以敢 “随心所欲”

有些家长总帮孩子 “兜底”:孩子打碎了别人家的东西,家长立刻赔钱、道歉,却没让孩子说 “对不起”;孩子没写作业,家长帮他找借口 “昨天太晚了”,甚至替他补作业。久而久之,孩子觉得 “就算我做错事,也有人帮我解决,不用承担后果”,自然越来越任性。
就像有人说:“大部分错误,都是因为没尝过代价才敢犯。” 孩子小时候不明白 “犯错要负责”,长大后就容易 “为所欲为”—— 比如随意破坏公物、不尊重他人,甚至做出更严重的事。家长要让孩子知道:“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犯错了就要承担代价,没人能一直帮你兜底。”
 

记牢:培养孩子克制力,关键在 “3个阶段”

孩子的自我克制力,不是天生的,而是靠 “外部引导” 慢慢养成的。就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“糖果实验” 显示:能忍住15分钟不吃糖的孩子,长大后成绩更好、更会与人相处。想要帮孩子学会克制,可以分3个阶段做:

1. 幼儿期(3-6岁):用 “外部规则” 帮他建立 “边界感”

这个阶段的孩子,还不会 “自我约束”,需要家长帮他立规矩:

规则要 “简单明确”:比如 “饭前不能吃零食”“玩具玩完要放回原位”“不能打人、说脏话”,别定太复杂的规则,孩子记不住;

执行要 “公平一致”:家长不能 “双标”—— 比如要求孩子 “9 点睡觉”,自己却熬夜刷手机;也不能 “今天管、明天不管”,规则一旦定好,就要坚持执行;

犯错要 “承担小后果”:比如孩子故意打翻牛奶,让他自己用纸巾擦干净;玩具没放回原位,第二天就不让他玩这个玩具。让孩子知道 “做错事要自己负责”,慢慢学会克制。

2. 小学期(7-12岁):用 “外部刺激” 带动 “内部动力”

这个阶段的孩子,开始有 “自主意识”,可以通过 “鼓励、引导” 让他主动克制:
用 “小目标+奖励” 帮他坚持:比如孩子写作业坐不住,约定 “专注写20分钟,就休息5分钟,周末能去公园玩”;如果没做到,就取消 “周末去公园” 的奖励,用 “正向激励” 带动他克制;
教他 “分散注意力” 的方法:比如孩子想吃糖,告诉她 “我们先去读绘本,读完绘本再吃”;想买玩具,引导他 “我们先记在愿望清单上,等你生日的时候再买”,帮他学会 “延迟满足”;
家校合作形成 “合力”:和老师保持沟通,比如让老师在学校里也鼓励孩子 “遵守纪律、专注学习”,家里和学校的要求一致,孩子更容易养成 “克制” 的习惯。

3. 青春期(13-18岁):帮他学会 “自我管理”,掌控 “冲动的自己”

这个阶段的孩子,渴望 “自主”,家长要少 “说教”,多 “引导”:
让他 “自己定计划”:比如让孩子自己安排 “写作业和玩游戏的时间”“周末的作息”,家长只提建议,比如 “你计划玩 1 小时游戏,要记得按时停哦”;
和他 “聊后果”,不 “讲大道理”:比如孩子想熬夜玩手机,别骂 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”,可以说 “熬夜会让你明天上课犯困,听不进老师讲课,成绩可能会下滑”,让他自己权衡 “眼前快乐” 和 “长远影响”;
允许他 “犯小错”:比如孩子没按计划写作业,被老师批评,别指责他,而是和他一起分析 “为什么没做到,下次怎么改进”。让孩子从 “自己的错误” 中学会反思,慢慢提升自我克制力。

要记住:优秀的孩子,都懂得 “恰如其分”

古人说 “处事不分轻重,非丈夫也”,真正优秀的孩子,不是 “从不任性”,而是懂得 “把握分寸”—— 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,什么时候该克制;知道尊重他人,也知道敬畏自己。
培养孩子的克制力,不是 “压抑他的天性”,而是帮他学会 “理性看待欲望,掌控自己的行为”。就像面对 “坏念头”:每个人都会有想发脾气、想偷懒的时刻,关键是能不能 “忍住”—— 忍住了,就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;学会了,就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家长要做的,不是 “逼孩子克制”,而是在他小的时候帮他立规矩,在他成长中帮他明道理,在他懂事时学会放手。当孩子真正懂得 “克制”,他会变得更自律、更成熟,也会更懂得如何与自己、与世界相处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

领取加盟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