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旗下第二托管品牌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信

友妈帮托管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0-400-821

友妈帮托管:孩子总说 “学习难”?多半是这9个坏习惯在拖后腿,家长早纠正早受益

发布时间:2025-10-08
来源: www.ymbtg.com 作者: 友妈帮托管 阅读量:138

摘要:老师,学习太难了!我怎么学都考不好!我就是讨厌学习! 想必不少家长都听过孩子这样的抱怨。听到这些话,家长们难免焦虑,甚至会怀疑 是不是孩子天生不适合学习。 但其实,没

“老师,学习太难了!”“我怎么学都考不好!”“我就是讨厌学习!”—— 想必不少家长都听过孩子这样的抱怨。听到这些话,家长们难免焦虑,甚至会怀疑 “是不是孩子天生不适合学习”。
但其实,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厌恶学习,很多时候成绩上不去,不是 “笨”,而是后天养成的坏习惯在拖后腿。如果能及时纠正以下9个常见的学习坏习惯,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往往能事半功倍。
 
没学习规划: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效率低
大人做事有规划才高效,孩子学习也是如此。很多孩子每天放学回家,不知道该先写哪科作业、该复习哪个知识点,要么磨磨蹭蹭耗时间,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,看似忙忙碌碌,实则没学到重点。
帮孩子制定 “三层学习计划”,效率会更高:
长远计划(比如一学期目标):和孩子一起定大方向,比如 “这学期数学成绩从80分提到90分”“期末语文背诵全对”,让孩子有明确的努力目标。
短期计划(比如一周任务):把长远目标拆成小任务,比如 “这周要把数学第五单元的公式都背会”“每天练10分钟生字”,让目标更易实现。
日常计划(每天的安排):教孩子 “按优先级排序”,比如 “先写作业多、难度大的科目,再写简单的;写完作业后复习当天学的内容,最后预习明天的课”,避免 “先玩后写” 导致的熬夜赶工。
 
听课不认真:课堂漏一点,课下补半天
孩子的学习主阵地在课堂,一旦上课走神、开小差,错过的知识点可能需要课后花几倍时间才能补上。很多孩子上课容易被窗外的动静、同学的小动作吸引,或者坐着 “放空”,看似在听课,实则没听进去多少。
家长可以这样帮孩子改善:
培养 “专注单一” 的习惯:告诉孩子 “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”,比如上课就认真听,不偷偷玩文具、传纸条;写作业时不边写边看动画片,帮孩子隔绝干扰。
用 “小目标” 抓注意力:和孩子约定 “这节课认真听老师讲3个重点,放学回来跟妈妈分享”,让孩子带着目标听课,比单纯说 “别走神” 更有效。
控制学习节奏,允许 “适当休息”: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,比如小学生一般只能专注20-30分钟。如果不是考试,在家学习时可以约定 “每学1小时,休息10分钟”,让大脑放松,避免疲劳导致的注意力涣散。
用 “运动” 养精神:每天让孩子抽半小时运动,比如跑步、跳绳,身体好了,精神状态更饱满,上课也不容易犯困、走神。
 
只顾做题不思考:会做的题反复做,不会的题总不会
有些孩子很 “勤奋”,每天做很多练习题,但成绩还是忽高忽低。原因在于他们只 “埋头做题”,不 “抬头思考”—— 做对了就过,做错了只改个答案,从不分析 “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”“为什么会错”“下次怎么避免”。
教孩子 “做题+思考” 结合,才是真学会:
做题时多问 “三个为什么”:拿到一道题,先问 “这道题考哪个知识点?”;做对后问 “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?”;做错后问 “我哪里错了?是公式记混了,还是审题不仔细?”。
用 “错题归类” 找规律:比如数学题总错在 “应用题”,就集中练这类题;语文总错在 “阅读理解”,就总结 “找中心句”“划关键词” 的方法,针对性解决问题,比盲目刷题更有效。
 
依赖参考资料:公式忘了翻书,单词不会查手机
很多孩子做题时习惯 “离不开参考书”:数学题忘了公式,随手翻课本;英语写作想不起单词,立刻查手机。看似能 “快速做题”,但知识点没记在脑子里,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,相当于 “治标不治本”。
正确的做法是 “先尝试回忆,再查资料”:
给孩子 “回忆的时间”:告诉孩子 “遇到不会的知识点,先闭眼想3分钟,想想老师上课怎么讲的、课本上怎么写的”,实在想不起来再翻书。
用 “主动记忆” 代替 “被动翻看”:比如学完数学公式后,让孩子合上书默写一遍;背完英语单词后,家长随机抽查,帮孩子把知识点 “刻” 在脑子里,而不是依赖 “翻书就能看到” 的安全感。

不爱记笔记:课上听懂了,课下全忘了
人有 “遗忘曲线”,很多知识点当时听懂了,过几天可能就忘了。不少孩子觉得 “上课听懂就行,记笔记麻烦”,结果到期末复习时,脑子里一片空白,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。
教孩子 “会记笔记”,比 “记满笔记” 更重要:
记 “重点” 而非 “全抄”:告诉孩子不用把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记下来,重点记 “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”“自己没听懂的地方”“课本上没有的解题技巧”,比如数学老师补充的简便算法、语文老师总结的作文素材。
用 “符号” 提高效率:比如用 “?” 标记没听懂的内容,用 “★” 标记重点,课后方便针对性提问、复习。
课后 “及时整理”:每天放学让孩子花10分钟整理当天的笔记,把没记全的补充完整,把潦草的字改工整,既是复习,也能让笔记更有用。
 
草稿纸潦草:自己写的字,回头看不懂
很多孩子打草稿时随心所欲,字写得歪歪扭扭,数字、公式写得乱七八糟,甚至一张草稿纸上又算数学、又记英语单词。结果往往是:算到一半找不到之前的步骤,或者抄答案时抄错数字,明明会做的题,最后却丢了分。
培养 “条理清晰” 的草稿习惯,能帮孩子少丢冤枉分:
给草稿纸 “分区”:让孩子把草稿纸对折成几格,每道题的演算过程写在一格内,标上题号,方便回头检查。
要求 “书写工整”:告诉孩子 “草稿纸不是‘废纸’,写清楚不仅能避免抄错,还能帮你快速找到错误原因”,比如数字“6” 和 “0”要写清楚,避免混淆。

错了不纠错:一错再错,重复踩坑
很多孩子做完题对答案时,对了就开心,错了就随手改个答案,从不深究 “为什么错”。结果下次遇到类似的题,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,相当于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摔跤。
“纠错本”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工具,家长可以这样引导:
教孩子 “正确记错题”:让孩子把错题抄在纠错本上,写明 “错误原因”(比如 “公式记混了”“审题不仔细”)和 “正确思路”,而不是只抄题目和答案。
定期 “复盘错题”:比如每周日花半小时,和孩子一起翻看纠错本,重新做一遍之前的错题,检查孩子是否真的掌握了。如果还是错,就再分析原因,直到孩子彻底弄懂。
鼓励 “分享错题”:如果孩子有同班同学,可以让他们互相分享错题本,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,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。
 
做事毛毛躁躁:会的题也因 “粗心” 丢分
有些孩子性格急躁,做题时图快,看题目只看一半就下笔,比如把 “选择题选错误的” 看成 “选正确的”,把“+”看成“-”;写作文时漏字、错字连篇,明明会做的题,最后却因为 “粗心” 丢了分。
帮孩子改掉 “急躁” 的毛病,要从日常细节入手:
做题前先 “读题”:教孩子 “慢下来”,比如读数学题时,用手指着题目逐字读,圈出关键词(如 “至少”“最多”“不正确的是”);写语文作业时,先在心里默念一遍,再动笔写。
用 “自查” 培养细心:告诉孩子 “做完题后,自己检查一遍”,比如数学题再算一遍,语文题看看有没有错字、漏字。刚开始孩子可能觉得麻烦,但坚持下来,粗心的毛病会慢慢改善。
用 “小事” 练耐心:比如让孩子帮家里摆碗筷,要求 “每个碗对应一个勺子,摆整齐”;让孩子拼拼图、叠衣服,这些小事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,进而改善做题急躁的问题。

不会劳逸结合:看似努力,实则 “假勤奋”
有些家长觉得 “孩子学得越久越好”,于是让孩子放学回家就写作业、上补习班,连周末也排得满满当当。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:孩子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,思维变慢,注意力不集中,看似坐在书桌前 “努力”,实则效率低下,甚至会因为压力太大厌恶学习。
真正的 “高效学习”,离不开 “劳逸结合”:
给孩子 “留白时间”:每天留1-2小时,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,比如看课外书、玩玩具、画画,让大脑放松,避免 “学习倦怠”。
区分 “有效学习” 和 “无效耗时间”:比如孩子坐在书桌前1小时,却磨磨蹭蹭只写了10分钟作业,不如让他先玩20分钟,再回来专注写30分钟,效率反而更高。
周末带孩子 “出门放松”:每周至少留半天时间,带孩子去公园、操场玩,或者去图书馆、博物馆,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和新鲜事物,既能放松心情,也能拓宽视野,对学习更有帮助。

好习惯比 “聪明” 更重要
没有天生 “不爱学习” 的孩子,只有没养成 “好学习习惯” 的孩子。家长不用因为孩子暂时成绩不好而焦虑,也不用逼孩子 “死学硬背”,不如从纠正这些小习惯入手:帮孩子专注听课、制定规划、学会思考、重视纠错…… 这些习惯看似微小,却能慢慢积累,让孩子在学习上越来越顺,越来越有信心。
 
记住:学习是一场 “持久战”,好的习惯能让孩子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 

领取加盟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