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育孩子的路上,很多家长都有过 “崩溃时刻”:孩子不爱叫人,就觉得 “他胆小没礼貌”;孩子抢玩具,就认定 “他霸道不懂事”;孩子没写作业,就吐槽 “他懒惰不省心”。
我们总急于给孩子的 “不当行为” 下定义,却忘了:孩子的每一个举动背后,都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;那些被我们贴上 “坏” 标签的行为,或许只是他 “想做好却没找到方法” 的笨拙尝试。
真正的教育,从不是 “纠正坏行为”,而是 “看见好孩子”。当你放下偏见,相信孩子的积极动机,你会发现: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渴望变好,也会在你的信任里悄悄成长。
别用 “消极标签” 定义孩子:你怎么看他,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
《家有儿女》里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:刘星主动擦窗户,想得到妈妈的表扬,结果刘梅却劈头盖脸训道:“你不就是想逃避写作业吗?”—— 当家长对孩子有了 “偏见预设”,就会用消极的眼光解读他的所有行为:孩子主动帮忙,是 “别有用心”;孩子沉默不语,是 “故意对抗”;孩子偶尔犯错,是 “本性难移”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我们总爱用 “你总是这样”“你老是犯错”“每次都少不了你” 这类绝对化的语言,给孩子贴上 “胆小”“霸道”“懒惰” 的标签。却不知道,孩子是通过父母的眼睛认识自己的:你说他 “胆小”,他就会觉得 “我真的不敢和人说话”;你说他 “霸道”,他就会认为 “我本来就不懂谦让”。这些标签,会慢慢变成孩子的 “自我认知”,最后真的活成你 “担心” 的样子。
有位妈妈分享:儿子小时候不爱分享玩具,她总说 “你怎么这么小气”,结果孩子越来越抗拒分享;后来她换了说法 “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玩具,不想别人弄坏呀?”,孩子反而主动说 “我玩完了再给小朋友玩”。其实,孩子不是 “小气”,只是还没学会 “分享的规则”;不是 “故意作对”,只是还没找到 “正确表达需求的方式”。
教育孩子的第一步,是放下 “非好即坏” 的简单判断。哪怕暂时没看到孩子的优点,也请别用消极、固执的态度否定他 —— 不贴标签、不轻易定义,才是给孩子最基本的尊重。
每个孩子都有 “我要做好孩子” 的渴望:行为不当,只是他 “暂时没做好”
美国亲子教育专家丽贝卡・艾恩在《积极养育》中说:“你要记住,他是一个有积极动机的好孩子,只不过做了糟糕的选择。” 没有孩子天生 “想做坏孩子”,那些让你头疼的行为 —— 发脾气、磨蹭、说谎、抢玩具,背后都藏着孩子的 “积极动机”:
孩子抢玩具,不是 “霸道”,而是 “太喜欢这个玩具,不知道怎么商量”;
孩子磨蹭写作业,不是 “懒惰”,而是 “遇到难题怕做错,想逃避”;
孩子说谎隐瞒成绩,不是 “不诚实”,而是 “怕被批评,想让爸妈开心”。
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・德雷克斯也说:“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,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。” 当孩子不知道 “怎么做好” 时,就会用 “不当行为” 来表达需求;当他觉得 “自己做不好” 时,就会用 “对抗” 来保护自己。
陶行知先生教育男孩的故事,至今仍给我们启发:看到男孩用泥块砸同学,他没有批评,反而先后送了四块糖 —— 奖励他 “按时赴约”“尊重老师”“有正义感”“主动认错”。他没有把男孩当成 “坏孩子”,而是看到了他行为背后的积极面:守时、听话、有保护他人的意识。最后,男孩主动承认错误,比任何惩罚都有效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家长教育孩子时,也该有这样的 “同理心”:不把 “行为不当” 等同于 “孩子不好”,而是思考 “他为什么会这么做?他需要什么帮助?”。当你带着理解去引导,孩子才会愿意放下防备,主动改正错误。
相信孩子能变好,他就会悄悄给你惊喜:信任是最好的 “成长催化剂”
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 “相信” 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—— 你觉得他能做好,他就会努力做到;你觉得他改不了,他就会慢慢放弃。就像一对兄妹抢玩具的例子:
如果用积极的眼光看男孩的行为:你会发现,他动手打妹妹,不是 “故意欺负”,而是 “太喜欢玩具,又不知道怎么表达”。这时你会先安抚妹妹,再把男孩抱到一边,问他 “是不是很想玩那个玩具呀?可是打妹妹会让她疼,我们想想怎么跟妹妹商量好不好?”。男孩会感受到 “爸妈理解我”,也会慢慢学会 “用商量代替动手”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但如果用消极的眼光看:你会认定 “他就是霸道、不懂谦让”,接着批评他 “你怎么这么坏,不知道让着妹妹”,然后没收玩具给妹妹。男孩会觉得 “爸妈不喜欢我,只喜欢妹妹”,不仅会认同 “我是坏孩子” 的标签,还可能对妹妹产生怨恨。
同样的行为,不同的解读,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。父母的 “期待”,就像给孩子的 “心理暗示”:你期待他好,他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努力;你担心他坏,他就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。
日常养育中,我们可以这样做:
孩子表现好时,及时肯定 “具体行为”,而不是空泛夸 “你真棒”。比如他帮你递东西,别说 “你真乖”,而是说 “谢谢宝贝,你能主动帮妈妈,妈妈很开心”;
孩子表现不好时,分开 “行为” 和 “孩子本身”。比如他撒谎,别说 “你真是个不诚实的孩子”,而是说 “妈妈知道你怕被批评,但撒谎解决不了问题,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弥补好不好?”;
多问自己 “我这样做,是帮他还是害他?”。当你想批评孩子时,先冷静几秒,想想 “这句话会不会伤害他的自信?有没有更好的方式?”。友妈帮托管,家庭教育
养娃就像种小树苗,你不能因为它暂时长歪了,就说 “它是棵坏树”,而是要耐心修剪、用心浇灌。孩子的成长,需要时间,更需要父母的信任和等待 —— 你相信他能变好,他就一定会在某个瞬间,悄悄给你惊喜。
最好的教育,是让孩子相信 “我能行”
我们总希望孩子 “优秀、懂事、不犯错”,却忘了:孩子的成长,本就是一个 “不断试错、慢慢变好” 的过程。那些你眼中的 “问题行为”,或许只是他成长路上的 “小插曲”;那些你担心的 “坏毛病”,或许只是他 “想做好却没找到方法” 的暂时困惑。
别用 “坏孩子” 的标签困住孩子,也别用消极的眼光否定他的未来。请记住:每个孩子都有 “想做好” 的渴望,每个孩子都值得被信任。当你放下偏见、带着理解、给予信任,你会发现:孩子比你想象中更坚强、更懂事,也会在你的爱与期待里,长成自信、阳光的模样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,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,欢迎您前来观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