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旗下第二托管品牌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信

友妈帮托管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0-400-821

友妈帮托管:孩子缺爱的3个信号:别让你的忽视,变成他一生的执念

发布时间:2025-08-14
来源: www.ymbtg.com 作者: 友妈帮托管 阅读量:138

摘要:哲学家亨利・梭罗说: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。 对童年缺爱的人来说,这种 绝望 或许更早降临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份 被爱 的证明,却往往困在 我不值得被爱 的自我怀疑

哲学家亨利・梭罗说:“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。” 对童年缺爱的人来说,这种 “绝望” 或许更早降临 ——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份 “被爱” 的证明,却往往困在 “我不值得被爱” 的自我怀疑里。
作为父母,我们总以为 “爱孩子” 是本能,却常常忽略:孩子对 “被爱” 的感知,比我们想象中更敏感。那些看似 “懂事”“调皮”“自卑” 的行为背后,可能藏着他未说出口的渴求:“爸爸妈妈,看看我,爱我好不好?”
 
故意捣蛋的孩子,可能在 “用错误换关注”
“我家儿子简直是个混世魔王!” 朋友阿琳总吐槽,7岁的儿子天天要么抢妹妹的零食,要么在墙上乱涂,说了无数次也没用。直到有次她生病卧床,发现儿子悄悄给她端来一杯温水(虽然洒了一半),还小声说:“妈妈,你别只陪妹妹好不好?”
阿琳这才明白:儿子的 “捣蛋”,不过是想让她多看一眼。就像《孩子:挑战》里说的:“相比被忽视,孩子宁愿挨打。” 对缺爱的孩子来说,哪怕是批评、责骂,至少能证明 “我被看见了”。
多子女家庭里这种情况更常见。有新闻里,7岁女孩总打刚满周岁的弟弟,妈妈以为是 “嫉妒”,直到孩子哭着喊:“你以前都会给我讲故事的,现在只会抱弟弟!” 才惊觉:自己的爱被分割后,老大感受到的是 “被剥夺”。
孩子的逻辑很简单:既然 “做好孩子” 得不到关注,那不如做个 “坏孩子”—— 至少你会为我生气,为我花时间。可这种 “以错换关注” 的方式,很容易让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:你越骂,他越闹,最后两败俱伤。
父母该做什么?
看到 “捣蛋” 背后的需求。比如孩子故意打翻牛奶时,别急着批评,先问 “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玩?”;多子女家庭里,每天给每个孩子10分钟 “专属时间”,哪怕只是陪老大下盘棋,让他知道 “你的感受,我没忘记”
 
过度懂事的孩子,可能在 “用讨好换爱”
小区里有个叫朵朵的女孩,才6岁就被邻居们夸 “太懂事了”:妈妈做饭时,她会搬小板凳递菜刀;客人来了,她会主动端水果,哪怕被烫到也不吭声;弟弟抢她的玩具,她只会小声说 “没关系”。
直到有次朵朵妈妈加班晚归,发现女儿抱着她的睡衣坐在门口,小声哭着说:“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?我今天又帮奶奶择菜了,也没跟弟弟吵架……” 妈妈这才知道,女儿的 “懂事”,不过是怕不被爱。
这让我想起《涅朵奇卡》里的情节:小女孩为了留住继父的爱,偷偷拿妈妈的钱给他,哪怕心里害怕也不敢反抗。继父一句 “你不爱我,我就走了”,就能让她瞬间妥协。缺爱的孩子太懂 “生存法则”—— 他们发现,只有表现得乖巧、顺从,才能换来一点点关注。
可这种 “懂事” 是有代价的。他们会把 “讨好” 刻进性格里:长大后怕得罪人,习惯委屈自己;恋爱时总担心 “不够好”,拼命付出却不敢提需求。
父母该做什么?
别等孩子 “表现好” 才给爱。每天花5分钟抱一抱他,说 “爸爸妈妈爱你,不是因为你听话,只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”;他偶尔闹脾气时,别急着说 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”,蹲下来问 “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?” 让他知道:不用讨好,也能被稳稳爱着。
 
总说 “我不行” 的孩子,可能在怀疑 “自己不值得被爱”
“妈妈,我不敢去比赛,我肯定会输。”
“这个画画作业我做不好,你帮我吧。”
听到孩子总说 “我不行”,很多父母会以为是 “不自信”,却没意识到:他对自己的否定,可能源于 “不被爱的记忆”。
阿兰・德波顿在《身份的焦虑》里说:“我们对自己的评价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怎么看我们。” 对孩子来说,“他人” 首先是父母。如果父母总说 “你怎么这么笨”“这点事都做不好”,或只在他考高分时才露出笑脸,他会慢慢认定:“只有我够好,才配被爱;如果我不够好,就活该被嫌弃。”
同事家的男孩就是这样:小时候妈妈总拿他和 “别人家孩子” 比,说 “你要是有小明一半努力就好了”。现在他上初中,明明数学考了 90 分,却躲在房间哭,说 “同桌考了 95,我还是太差了”。他的自卑里,藏着对 “被爱” 的不确定 —— 他怕自己不够好,就会失去父母的关注。
父母该做什么?
把 “无条件的肯定” 种进孩子心里。不说 “你考100分妈妈才高兴”,而说 “你认真复习的样子,妈妈很喜欢”;他犯错时,不说 “你怎么这么没用”,而说 “这次没做好没关系,我们一起改,妈妈相信你”。让他知道:爱与 “优秀” 无关,只与 “他本身” 有关。
 
 
最后想说:你的爱,能接住他所有的 “不完美”
网上有句话:“爱总是流向不缺爱的人。” 其实反过来也成立:缺爱的人,更需要被坚定地爱着。那些童年缺爱的成年人,不是不想爱,而是没被好好爱过 —— 他们不知道 “被爱” 是什么感觉,更不懂如何爱自己、爱别人。
但我们还有机会。当孩子过度懂事时,别夸他 “真乖”,而给他 “闹脾气的权利”;当他故意捣蛋时,别骂他 “调皮”,而问他 “是不是想我陪你”;当他说 “我不行” 时,别说 “你要加油”,而告诉他 “你已经很棒了”。
爱不是 “你表现好,我才给”,而是 “不管你怎么样,我都在”。愿每个孩子都能笃定地知道:自己被深深爱着,不需要讨好,不需要犯错,不需要完美 —— 仅仅因为 “我是我”,就值得被捧在手心。
 

领取加盟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