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旗下第二托管品牌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信

友妈帮托管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0-400-821

友妈帮托管:亲子沟通别只靠 “真心”!掌握5个 “顺序密码”,孩子愿意听、听得进

发布时间:2025-08-27
来源: www.ymbtg.com 作者: 友妈帮托管 阅读量:100

摘要:我明明是为他好,他怎么就不听呢?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委屈:苦口婆心劝孩子别玩手机,孩子反而躲进房间锁上门;耐心教孩子改错题,孩子却不耐烦地说 你别管了。 戴尔・卡耐

“我明明是为他好,他怎么就不听呢?”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委屈:苦口婆心劝孩子别玩手机,孩子反而躲进房间锁上门;耐心教孩子改错题,孩子却不耐烦地说 “你别管了”。
戴尔・卡耐基说:“沟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。” 亲子沟通更是如此 —— 光有真诚的态度不够,还得懂 “说话顺序”。那些能让孩子愿意听、听得进的父母,都藏着独特的 “顺序密码”,让沟通从 “单向说教” 变成 “双向奔赴”。
 
先共情,再引导:先接住情绪,再解决问题
儿子因为小伙伴抢了他的绘本,坐在地上大哭,我下意识想说 “别哭了,不就是一本书吗”,但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话 “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,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”,我蹲下来抱住他:“你看起来特别生气,是不是因为那本绘本是你最喜欢的,被抢走很委屈?” 他愣了一下,点点头,哭声小了些。
后来我问他:“那你觉得怎么要回来比较好?是自己跟小伙伴说,还是妈妈陪你一起去?” 他擦干眼泪说 “我自己去说”,最后真的顺利拿回了绘本。
很多时候,孩子抗拒的不是 “解决问题”,而是 “没人懂他的情绪”。用 “共情四步法”,能快速拉近距离:
识别情绪:从孩子的表情、动作判断情绪 —— 比如摔玩具可能是生气,低头不说话可能是难过;
说出感受:用具体的话描述他的情绪,“你刚才被老师批评,现在是不是有点委屈?”(别用 “你别无理取闹”);
给予回应:抱一抱、拍一拍,或者说 “换作是我,遇到这种事也会不开心”,让孩子知道 “我的情绪被看见”;
开放引导:等孩子情绪平复,再问 “你想怎么解决这件事?妈妈可以帮你”,把主动权交给他。
先共情,不是 “纵容孩子发脾气”,而是 “让孩子知道,即使我有情绪,爸妈也会陪着我”—— 有了这份安全感,他才愿意听你说接下来的话。
 
先肯定,再指正:先看见优点,再提改进
女儿第一次学洗碗,把厨房弄得满地是水,碗上还沾着泡沫。我没说 “你怎么这么笨,连碗都洗不好”,而是蹲下来跟她说:“你今天主动帮妈妈洗碗,真的很贴心,妈妈特别开心。” 她眼睛亮了亮,我又接着说:“要是下次洗碗时,先把洗洁精冲干净,再把水擦干,厨房就不会这么湿啦,你觉得呢?” 她立马说 “我下次一定注意”。
教育孩子就像养花,不能只盯着 “黄叶”,还要看见 “新冒的芽”。用 “肯定指正法”,能保护孩子的积极性:
寻找亮点:哪怕做得不好,也能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 —— 比如 “虽然作业错得多,但你写得很工整”“虽然没赢比赛,但你坚持跑完了全程”;
具体表扬:别笼统说 “你真棒”,要说出具体行为,“你今天主动把玩具收拾好,比昨天进步多了”(孩子知道 “我哪里做得好”);
委婉建议:用 “要是…… 就更好了” 代替 “你应该……”,比如 “要是下次写作业能先列个清单,就不会漏题了”。
先肯定,不是 “盲目夸孩子”,而是让他知道 “我努力了会被看见”—— 带着这份信心,他才愿意接受你的建议,慢慢改进。
 
先提问,再建议:先让孩子思考,再帮他完善
儿子写作文卡壳,坐在书桌前发呆,我没直接说 “你可以写周末去公园的事”,而是问他:“这篇作文要写‘最开心的一天’,你最近有没有哪一天觉得特别开心呀?” 他想了想说 “上周去爷爷家摘桃子很开心”。
我又问:“摘桃子的时候,你看到了什么、闻到了什么?爷爷有没有跟你说什么有趣的话?” 他越说越兴奋,最后自己把摘桃子的过程写了下来,还加了很多细节。
爱因斯坦说:“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” 直接给建议,孩子容易依赖;用 “提问四步法” 引导思考,能激发他的主动性:
引发思考:问开放性问题,“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?”“你觉得怎么做能解决这个问题?”(别问 “是不是”“对不对” 这类封闭问题);
深入探讨:针对孩子的回答追问,“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做可行?”“如果遇到困难,你打算怎么应对?”;
启发联想:引导他换角度想,“要是换一种方法,结果会不会不一样?”“如果是你的好朋友遇到这事,你会怎么帮他?”;
总结建议:等孩子说完,再补充建议,“你的思路很棒,我们还可以加上……,这样会更完善”。
先提问,不是 “故意刁难孩子”,而是让他知道 “我的想法有价值”—— 当孩子成为思考的主体,才会真正认同并执行最终的方案。
 
先倾听,再表达:先听懂孩子,再说自己的话
女儿上初中后,回家总说 “学校没意思”,我一开始急着说 “你要珍惜上学的机会,别总抱怨”,结果她再也不跟我说学校的事了。后来我试着闭嘴听她讲:“今天是不是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了?慢慢跟妈妈说。”
她沉默了一会儿,说 “同桌总跟我抢桌子空间,老师还没注意到”。我点点头说 “原来是这样,换作是我,被人挤着也会不舒服”,她接着说 “我跟同桌说了好几次,她还是那样”。等她说完,我才问 “你想让妈妈帮你跟老师说,还是你自己再试试跟同桌沟通?” 她选了 “自己再沟通”,后来真的解决了问题。
很多家长沟通时,总急于 “表达自己的观点”,却忘了 “倾听才是信任的开始”。用 “倾听三步法”,能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:
专注投入:停下手里的手机、家务,看着孩子的眼睛,让他知道 “我现在只关注你”;
积极回应:用点头、“嗯”“然后呢” 鼓励他继续说,别中途打断;
复述确认:听完后说 “你是说,同桌总挤你,你跟她沟通没效果,对吗?” 确保你理解对了他的意思。
先倾听,不是 “什么都不管”,而是让孩子知道 “我想说的话,爸妈愿意听”—— 有了这份信任,他才会愿意接受你后续的建议。
 
先示范,再要求:先做好自己,再教孩子做
“你别总玩手机!”“你怎么还不写作业!” 这些话我们常对孩子说,可自己却抱着手机刷到半夜,坐在沙发上看电视。孔子说 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,家长的示范,比说教管用一百倍。
朋友想让儿子养成 “早睡早起” 的习惯,之前总催 “你赶紧睡觉”,儿子却反驳 “你还在玩手机”。后来朋友调整了:晚上9点就放下手机,陪儿子读20分钟书,然后一起关灯睡觉;早上7点准时起床,跟儿子一起晨读。没过多久,儿子不用催,自己就会按时睡觉、起床。
用 “示范三步法”,让孩子跟着你学:
明确目标行为:确定你希望孩子养成的习惯,比如 “整理书包”“礼貌打招呼”“不挑食”;
亲身示范:你自己先做到,还要 “说出来”—— 比如整理书包时说 “我们先把课本按科目放好,再把文具放进笔袋,这样找的时候很方便”;
陪伴练习:陪孩子一起做,比如 “我们比赛谁整理书包又快又整齐”,过程中多鼓励 “你这次比上次快了2分钟,进步真快”。
先示范,不是 “家长要完美”,而是让孩子知道 “爸妈跟我一起努力”—— 当他看到你在做,才会愿意跟着做,慢慢养成好习惯。
 
沟通是双向的奔赴,不是单向的输出
亲子沟通的核心,从来不是 “让孩子听你的”,而是 “让你们能好好说话”。先共情,是接住孩子的情绪;先肯定,是保护孩子的信心;先提问,是激发孩子的思考;先倾听,是传递对孩子的尊重;先示范,是用行动带孩子成长。
这些 “顺序密码”,不是套路,而是对孩子的理解与包容。当你愿意蹲下来,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说话,你会发现:孩子不是 “不听话”,而是需要被 “懂”—— 懂他的情绪,懂他的想法,懂他的需要。
愿我们都能成为 “会说话” 的父母,用科学的沟通顺序,滋养孩子的成长,让亲子关系在双向奔赴中越来越近。
 
晋小鹰少儿情商开发课将深奥难懂的情商要点融入到生活场景中,以行为引导和语言引导为主引导孩子了解自我、管理自我、激励自我,进而识别他人情绪,处理人际关系的课程。

领取加盟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