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家武志红说:“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。” 孩子在学校是否被欺负,看似是校园社交问题,根源却藏在家庭里。李玫瑾教授曾建议 “孩子被打要还回去”,可这只是权宜之计 —— 若孩子内心没有力量、不懂边界,就算暂时反击,也难避免长期受欺。追根溯源,这3种家庭模式,最容易养出容易被欺负的孩子。
领导型家庭:控制欲太强,孩子丢了 “自决力”
有些家长把家里当成 “职场”,自己做 “领导”,孩子做 “下属”—— 孩子的穿衣吃饭、兴趣爱好、甚至交友选择,都要被全盘掌控。这样的孩子长期活在 “被安排” 里,慢慢变得依赖、胆小,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在别人眼里就成了 “欺负了也没代价” 的目标。
就像《以家人之名》里的齐明月,成绩优秀却性格懦弱。两个小混混碰瓷她时,她手足无措,差点就凑钱了事,幸亏被李尖尖和哥哥们及时救下。这一切都源于她的 “领导型母亲”:买衣服要选妈妈指定的颜色,点菜要按妈妈定好的菜式,连工作志愿都要由妈妈安排。长期被控制的齐明月,连反抗都要赌上前途 —— 高考时故意少填一张答题卡,只为摆脱母亲的掌控。
武志红在《感谢自己的不完美》中写道:“幸福的家庭,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;不幸的家庭,总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。” 小时候没机会自己做决定、没试过独自面对问题,长大后遇到欺负,自然会畏畏缩缩,不知道该如何反抗、如何保护自己。
仆人型家庭:溺爱无度,孩子丢了 “规则感”
另一种家长则走向极端 —— 把孩子当成 “小皇帝”,自己做 “仆人”,孩子说什么都听,想要什么都满足。看似是尊重孩子,实则是溺爱纵容,让孩子彻底丢掉了规则感:在家无法无天,以为走出家门,所有人也都会像父母一样惯着自己。可社会不会纵容 “熊孩子”,一旦遇上不妥协的人,受欺负的就是孩子自己。
两年前有个新闻:7岁男孩独自坐公交车,对着陌生男子连连挑衅、踢打对方的手。没想到男子忍无可忍,抓住男孩衣领背摔在地,还对着他的脸连踹数脚。网友们虽不认同男子的暴力,却纷纷留言 “家长不教,自然有人替你教”。
《知否》里的顾廷烨,也曾是 “仆人型家庭” 养出的孩子。继母为了让亲生儿子继承爵位,对他百般溺爱,把他惯成无法无天的性子:妄议朝政断送科举,娶外室毁了姻缘,最后气死父亲。可当他失去利用价值,继母立刻翻脸,指责他 “顽劣不堪” 将他赶出家门。顾廷烨这才醒悟:“姑息养奸,是我这辈子中过最大的圈套。”
被溺爱长大的孩子,不懂规则、不懂边界,看似强势,实则脆弱 —— 一旦没人纵容,就容易成为被针对、被反击的对象。
仇人型家庭:争吵不断,孩子丢了 “爱人的能力”
哈医大曾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调查:父母不吵架的家庭中,孩子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检出率仅8.8%;而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,这一比例高达 20.4%。这样的家庭里,父母把日子过成了 “仇人”,动辄争吵、互相贬损,家里的氛围充满紧张和冷漠。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会严重缺乏安全感,变得敏感内向,甚至对人际关系产生恐惧。
作家池莉曾有一段失败的婚姻,为了孩子勉强维持。可她发现,夫妻争吵对孩子的伤害远超想象:有一次她和丈夫吵架时,拒绝了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请求,孩子没有哭闹,只是默默回了房间。后来池莉想和孩子沟通,话还没说出口,孩子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。
家庭是孩子学习社交的第一课堂 —— 父母相爱,孩子才会懂得人与人之间可以有温暖和尊重;父母反目,孩子看到的只有冲突和伤害,自然会对他人充满警惕和自卑。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,会因为敏感退缩而难以融入集体,也容易成为被欺负的目标。
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,家庭要做好这3件事
孩子被欺负,不是因为 “懦弱”,而是因为家庭没给足他 “内心的力量”。想要孩子不被欺负,不用逼他 “以暴制暴”,先从家庭入手:
1、少控制,多放手: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,比如让他自己选衣服、定周末计划。哪怕选错了也没关系,让他在试错中学会独立思考、独自解决问题 —— 有自决力的孩子,内心有底气,别人不敢轻易招惹。
立边界,明规则:爱孩子不是无底线纵容,要让他知道 “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”。比如在家不能乱发脾气摔东西,在外不能随意挑衅别人 —— 懂规则的孩子,既不会欺负别人,也懂得拒绝别人的欺负。
多相爱,少争吵:父母好好说话、彼此尊重,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。在爱里长大的孩子,安全感足、性格开朗,懂得如何与人友好相处,也有勇气面对社交中的不公 —— 这样的孩子,自带 “不被欺负” 的气场。
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。孩子的社交底气,从来不是 “打回去” 的勇气,而是家庭给的安全感、自决力和规则感。愿每个家长都能用心陪伴、用爱滋养,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,内心强大到不惧怕任何欺负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,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,欢迎您前来观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