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级教育旗下第二托管品牌

官方微信

官方微信

友妈帮托管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
4000-400-821

友妈帮托管:别忽视孩子的考前焦虑!90%孩子有压力,聪明父母这么帮他减压

发布时间:2025-11-12
来源: www.ymbtg.com 作者: 友妈帮托管 阅读量:111

摘要:北京大学的调查显示:56%的考生考前会出现头痛、记忆力下降、厌食等症状,90%以上会感到不安、紧张失忆,反应严重的达35%。对孩子来说,考试不只是 做题得分,更是一场心理考验。

北京大学的调查显示:56%的考生考前会出现头痛、记忆力下降、厌食等症状,90%以上会感到不安、紧张失忆,反应严重的达35%。对孩子来说,考试不只是 “做题得分”,更是一场心理考验。如果考前压力没处理好,不仅影响正常发挥,还可能留下心理阴影,甚至让孩子崩溃放弃。
 
孩子藏在心里的压力,比你想象的更沉重
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曾接诊过一位17岁男孩: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十,考重点大学看似十拿九稳,可高考前4个月的一次调考后,他突然性情大变 —— 乱发脾气、摔东西,成绩下滑十多名,最后竟逃学10天,坚决要放弃高考。诊断结果显示,他因过度渴望考出好成绩,心理负担过重,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。
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。有高二学生给心理专家写信倾诉:班里竞争激烈,自己名次居中,每天学到半夜,可成绩不升反降,整个人瘦了一大圈,上课越来越听不进去。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主动倾诉,更愿意把不安藏在心里,用 “死磕” 的方式硬扛。可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,越硬扛越沉重,最后往往被压力压垮。
孩子不说,不代表没有压力。那些 “拼命刷题却没效果”“突然发脾气”“不想上学” 的异常表现,其实都是压力的信号 —— 他们怕考不好让父母失望,怕输给同学,更怕辜负自己的努力。
 
父母的 “忽视”,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
很多孩子不是没想过向父母求助,可得到的回应往往让他们更孤立无援:
有的父母觉得 “考试而已,小菜一碟”,轻描淡写地说 “好好复习就行”,完全无视孩子的紧张;
有的父母反过来指责 “早干嘛去了,临近考试才说紧张”,让孩子陷入自责;
还有的父母嘴上说 “相信你”,脸上却写满焦虑和不以为然,让孩子觉得 “考不好就是罪过”。
热播剧《追光的日子》里,复读的任真小心翼翼问妈妈:“要是我这次还考不好,你会怎么样?” 妈妈却笑着回应:“你肯定行,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。” 紧接着又提起 “你是我一个个饺子供出来的”,看似鼓励,实则给任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。结果摸底考试时,任真满脑子都是高考落榜的阴影,手抖得写不了字,530分的水平只考了371分。
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里提到:“父母最错误的沟通方式之一,是不懂共情,忽略感受。” 孩子考前的不安、焦虑,需要的不是 “加油” 的口号,而是 “我懂你” 的接纳。父母的忽视,只会让孩子觉得 “没人能帮我”,最后独自崩溃。
 
孩子说 “我担心考不好”,聪明父母这么做
当孩子主动袒露压力时,正是建立信任、帮他减压的关键契机。做好这4点,帮孩子轻松应对考前焦虑:
1. 先共情,告诉孩子 “紧张很正常”
别急于安慰或指责,先接住孩子的情绪:“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担心,怕考不好让自己失望,对不对?” 然后告诉孩子真相:“考试前紧张是正常的,几乎所有同学都会这样,这说明你很重视考试,不是坏事。”
根据叶克斯 - 多得森曲线,适度的焦虑能提升学习效率。让孩子知道 “不用对抗紧张,接纳它就好”,反而能减轻他对 “焦虑” 本身的恐惧,放下心理负担。
2. 教孩子 “放松技巧”,帮他调节状态
鼓励孩子 “说出来”:不管是和父母、好朋友倾诉,还是写在日记里,把心里的不安说出来,压力就会减轻一半;
带孩子 “走出去”:抽时间去公园、郊外散步,看看自然风景,呼吸新鲜空气,让紧绷的神经放松;
学简单的放松方法:比如腹部呼吸法(吸气4秒、屏息2秒、呼气6秒),或睡前听舒缓的轻音乐,帮助平复情绪。
3. 保持 “正常节奏”,别刻意改变生活
越是临近考试,越不要打乱孩子的日常节奏:
饮食方面:不用刻意买补品、加菜,平时吃什么就保持什么,适当多吃新鲜果蔬、粗粮和蛋白质,少吃糖果、油炸食品,晚餐七八分饱即可,避免吃得过饱犯困;
作息方面:保证每天8-10小时睡眠,中午可小睡半小时(别太久),睡前别刷题,可喝一杯热牛奶助眠,尽量早起,起不来就多眯5-10分钟,不用苛责自己。
4. 少唠叨,做孩子的 “后盾” 而非 “压力源”
别总把 “学习、考试” 挂在嘴边,也别催孩子 “快去写作业”,给孩子安静的学习空间;
如果孩子想做喜欢的事(比如看会儿电视、玩会儿游戏),约定好时间就让他放松,不用觉得 “浪费时间”;
明确告诉孩子:“不管最后考得怎么样,爸爸妈妈都会站在你这边,你努力的样子我们都看在眼里,这就够了。”
 
孩子的底气,来自父母的接纳
考试是孩子人生中无数次挑战的一种,比起 “考出好成绩”,帮他学会 “应对压力” 更重要。当孩子感受到 “不管考得如何,我都被爱着、被接纳着”,他才能卸下心理包袱,从容走进考场。
记住,父母的角色不是 “监考官”,而是孩子的 “避风港”。接住他的情绪,陪他一起面对紧张和不安,这份底气会让他不仅能应对考试,更能从容面对人生未来的无数次 “大考”。
 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,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,欢迎您前来观看。

领取加盟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