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尔扎克说过:“感情是基石,尊重是屋顶,沟通是窗户。” 对有小学生的家庭来说,这句话特别实在 —— 一个温暖的家,就像给孩子搭了个安稳的小窝,让他能安心长大。可要是家里爸爸总不说话,妈妈总瞎操心,这小窝就可能漏风下雨,孩子也容易闷闷不乐。
妈妈太唠叨,家里像 “小喇叭”,孩子容易烦
“快点写作业!”“别玩橡皮了!”“你看隔壁小明,字写得多好!”—— 这些话,是不是每天都在你家上演?
妈妈们不是故意唠叨,实在是太累了:既要管孩子学习,又要忙家务,爸爸再不搭把手,心里的火就忍不住往外冒。可对小学生来说,妈妈的唠叨像 “小喇叭”,天天响,他就想捂耳朵。
豆瓣上有个网友说,小时候妈妈总在她写作业时站旁边盯着,一会儿说 “握笔不对”,一会儿说 “坐姿太差”。后来她一看到妈妈走进房间,手里的笔就发抖,本来会做的题也写错。
小学生的注意力像小蝴蝶,本来就容易飞,妈妈一唠叨,蝴蝶就更停不下来了。你越催他 “快点”,他越慌;你越说 “别人都比你强”,他越没信心。时间长了,孩子可能会想:“反正我做不好,妈妈总会说我的。”
爸爸太沉默,家里像 “没信号”,孩子容易慌
沈腾和刘涛演过一个短剧叫《话癌》,里面的爸爸像个 “闷葫芦”,不管家里的事,也不说话,最后妈妈急得大喊:“你说句话会死啊!” 这场景,是不是有点眼熟?
有个二年级学生的妈妈跟我吐槽:“我家那位,每天回家就玩手机。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,我跟他说,他就‘嗯’一声;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,我让他问问情况,他说‘小孩的事别当真’。” 结果呢?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,有次被同学欺负了,宁愿自己偷偷哭,也不告诉爸妈。
心理学家发现,70%的家庭都有 “沉默爸爸”。可对小学生来说,爸爸的声音特别重要 —— 他是孩子眼里的 “大英雄”,要是 “大英雄” 总不说话,孩子会觉得:“是不是我不好,爸爸才不关心我?”
孩子背课文总记不住时,爸爸哪怕说句 “来,爸爸陪你一句句念”;孩子被老师表扬时,爸爸笑着说 “教教我,你怎么这么厉害”—— 这些话,比妈妈说十句都管用。小学生需要爸爸的 “存在感”,就像需要阳光一样,多一点,心里就亮一点。
家有小学生,爸妈这样配合最靠谱
爸爸多 “开口”,孩子更敢闯
有个小学班主任有个秘诀:孩子成绩下滑,他只找爸爸沟通,教爸爸跟孩子说三句话:
“分数不代表你好不好,爸爸小时候也考过不及格。”
“一次没考好没事,我们看看哪里没弄懂。”
“别担心,有爸爸帮你。”
结果,好多孩子跟爸爸聊完,学习劲儿头都大了。对小学生来说,爸爸的一句 “我陪你”,比任何奖励都管用。
爸爸可以试试:
每天花10分钟,听孩子说学校的事(哪怕是 “同桌今天抢了我一块橡皮”);
每周陪孩子做一件 “小事”:拼个积木、踢场球、甚至一起修修玩具;
孩子犯错时,别光说 “下次注意”,可以说 “爸爸小时候也犯过这错,后来我是这么改的……”
妈妈多 “放手”,孩子更能干
妈妈们要记得:你越 “松”,孩子越 “稳”。
孩子写作业慢?别急着催,告诉他 “自己安排时间,写完我们可以玩10分钟”;
孩子书包乱糟糟?别直接帮他收拾,说 “明天要是忘带课本,记得自己想办法跟老师说哦”;
忍不住想发火时,先深呼吸10秒,心里默念 “他只是个小学生,慢慢来”。
有个妈妈试过:以前总盯着儿子背古诗,他越背越忘;后来她不管了,让爸爸陪儿子比赛 “谁背得有感情”,结果儿子天天追着爸爸 “再比一次”。
爸妈齐心,孩子才能长得壮
德国教育家卡尔・威特,把被医生说 “有点笨” 的儿子,教成了16岁的法学博士。他说过一句话:“养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,爸爸的肩膀,妈妈的微笑,一样都不能少。”
对小学生来说,最好的成长礼物,就是看到爸爸会笑着听他说话,妈妈会温柔地说 “没关系”。家里有说有笑,孩子才敢大声表达,才会相信 “不管遇到什么事,爸妈都会陪着我”。
所以,别总说 “孩子难管”。先看看家里的 “信号” 通不通:爸爸多开口,妈妈少唠叨,孩子自然会像小树一样,迎着阳光往上长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