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终于要开学了,可算能把孩子送回学校了!” 不少家长盼着开学像盼解放,却没注意到孩子正悄悄闹起 “开学综合症”:晚上熬到半夜不肯睡,一提作业就烦躁,甚至说 “不想上学”。
从 “假期模式” 切换到 “开学模式”,就像开车换挡 —— 猛地一脚油门容易 “熄火”,得慢慢踩离合、调档位。最后这10天,是帮孩子平稳过渡的关键期,做好这5件事,比开学后追着补一个月更管用。
先调作息:别等开学那天 “硬掰”,每天往前拨10分钟
同事家的男孩暑假天天凌晨1点睡,中午12点起,上周开学前三天,早上怎么叫都不起,好不容易拖到学校,上课趴在桌上睡了大半节。
孩子的生物钟像橡皮筋,拉得太久,猛地一拽容易断。正确的做法是 “循序渐进”:
现在就按开学时间算:比如上学要早7点起,今晚就让孩子比昨晚早睡10分钟,明早比今早早起10分钟,每天微调,一周就能调到正常作息;
睡前1小时 “断网”:把手机、平板收起来,陪孩子读会儿书、聊聊天,让大脑从 “兴奋” 切换到 “平静”;
早上别用 “吼叫” 叫醒:试试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(光线能唤醒身体),或者放首轻快的音乐,温柔的方式能减少孩子的抵触。
作息顺了,孩子开学后坐在教室里才不会昏昏沉沉,听课效率自然高。
作业别等 “最后狂欢”:现在查进度,质量比速度重要
“暑假作业?我儿子说早写完了,结果昨天发现他就写了两页,剩下的全是空的!” 一位妈妈的吐槽,道出了很多家庭的现状。
最后10天,检查作业别只问 “写完没”,得看 “怎么写的”:
先查进度:打开作业清单,算算 “还差多少”。如果只剩10天,作业却还有一半没动,就得和孩子约定 “每天必须完成这些量”(比如每天写2篇作文、3页口算),但别逼他熬夜赶工 —— 潦草应付不如认真做一半。
再看质量:翻开作业本,如果发现 “造句全是抄课文”“数学题只写答案没过程”,别骂 “你怎么这么糊弄”,可以说 “这道题妈妈有点看不懂,你给我讲讲思路呗?” 孩子答不上来,自然知道要重新做。
重点不是 “必须完美交差”,而是让孩子明白 “作业是自己的事”,拖着不做只会更累。
慢慢找回 “学习感”:别一上来就刷题,从 “轻松任务” 入手
暑假里孩子天天疯玩,突然让他坐下来做一套卷子,肯定会抵触。就像久不运动的人突然跑5公里会受伤,学习也需要 “热身”。
可以从这些 “轻量任务” 开始:
每天读20分钟书:选孩子感兴趣的(漫画、故事书都行),不用逼他写读后感,能静下心读就好;
复习上学期的 “薄弱点”:比如数学计算总错,就让他每天练 10 道口算;语文生字总写错,就每天听写5个;
让孩子当 “小老师”:比如让他给你讲一道暑假作业里的题,或者说说 “这个假期最难忘的一件事”—— 既能锻炼表达,又能慢慢进入 “思考状态”。
关键是让孩子觉得 “学习不是负担”,而是像吃饭、睡觉一样自然的事。
一起做份 “新学期计划”:别只盯成绩,多问问 “你想试试什么”
“新学期必须考进前10名!” 这种目标只会让孩子紧张。不如换成和孩子聊:“这个学期,你想在哪个方面进步一点?”
一位爸爸的做法值得借鉴:他和女儿一起列了张表,左边写 “想做好的事”(比如 “每天主动举手发言1次”“把字写工整”),右边写 “需要爸妈帮什么”(比如 “早上叫我起床时轻一点”)。女儿贴在书桌前,每天看一眼,开学后真的主动了不少。
计划里可以加上这些:
具体的小目标(“每周读完 1 本课外书” 比 “多看书” 更易执行);
想尝试的新事物(“参加书法社团”“和同桌成为朋友”);
应对困难的办法(“如果作业太多,就先做数学,再做语文”)。
有了计划,孩子开学后会更有方向感,不会觉得 “每天过得乱糟糟”。
用 “仪式感” 点燃期待:买支新笔、理理书包,让孩子盼着开学
“妈妈,你看我新买的笔记本!” 邻居家的女孩拿着印着卡通图案的本子,兴奋地说 “开学就要用它记笔记”。
仪式感能帮孩子从 “抗拒开学” 变成 “期待开学”:
一起准备新文具:让孩子自己选喜欢的笔、本子、书包,哪怕只是换块新橡皮,也会让他觉得 “新学期有新开始”;
整理书包和校服:把旧书包里的废纸倒掉,校服洗干净熨平整,告诉孩子 “你看,都准备好啦,就等开学了”;
聊聊 “开学开心的事”:比如 “你的好朋友肯定也想你了”“听说这学期有春游呢”,用积极的联想冲淡焦虑。
收心不是 “逼孩子学习”,而是帮他 “做好准备”
别因为 “只剩10天” 就急着催、逼着学。孩子就像小蜗牛,你越催,他越往后缩。不如放慢脚步,陪他慢慢调整:
作息乱了,就一天调一点;
作业没写完,就一起想办法补,不指责;
不想上学,就抱抱他说 “妈妈知道你有点担心,咱们一起面对”。
开学不是 “战场”,而是孩子成长的新起点。最后这10天,多些耐心,少些焦虑,帮孩子把心收回来,新学期才能走得更稳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,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分享给你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