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写作业了,别玩手机了!”
“你怎么又走神了?能不能专心点?”
这些话是不是每天都在嘴边打转?我们总以为 “好心提醒” 能让孩子更自律,却不知越催,孩子越抵触。其实,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关键,不是 “盯着他学”,而是 “让他想自己学”。做好这三件事,孩子会慢慢明白:学习不是为了应付爸妈,而是自己的事。
少点 “负面盯梢”,多给 “积极反馈”:你说的话,藏着孩子的动力开关
朋友总抱怨儿子 “不自觉”:“只要我不盯着,他就偷偷刷手机,作业拖到半夜。” 直到有次她忍住没骂,换了句话:“你刚才写数学用了40分钟,比昨天快了10分钟,这速度可以啊!” 没想到,儿子愣了一下,默默把手机收了起来。
很多家长习惯当 “差评师”:孩子看手机就是 “偷懒”,写作业慢就是 “不专心”,却没发现,你的负面评价正在把他推得更远。就像有人总说你 “做事不行”,你也会慢慢觉得 “反正我就这样,算了吧”。
换种方式说话,效果完全不同:
孩子看手机时,别说 “又玩手机”,可以说 “你刚才写了半小时作业,现在放松 10 分钟,规划得还挺合理”(先肯定,再暗示 “该学习了”);
孩子作业写错时,别说 “这么简单都错”,可以说 “这题你思路是对的,就差最后一步,再试试”(帮他看到 “能做好的部分”);
孩子考砸时,别说 “你怎么又退步”,可以说 “这次错题正好告诉你哪里没掌握,咱们补上,下次就能进步”(把失败变成 “进步的机会”)。
大脑对 “积极反馈” 特别敏感,就像游戏里的 “奖励机制”—— 每一次肯定,都是在告诉孩子 “你能做到”,慢慢的,他会真的相信 “我可以”,不需要你催,也会主动去做。
把 “学习主权” 还给孩子:你越放手,他越有责任心
“我替他安排好一切,难道不是为他好吗?” 很多家长想不通:为什么自己每天催作业、查错题、报补习班,孩子反而越来越抵触?
其实,问题就出在 “替他做” 上。就像学骑车,你一直扶着,他永远学不会;只有松开手,他才会自己找平衡。学习也是一样,你把 “该做什么、怎么做” 都安排好,孩子只会觉得 “这是爸妈的事,跟我没关系”。
试试这样 “放手”:
让孩子自己定计划:“放学回家,你想先写作业还是先吃点心?自己安排,妈妈相信你能弄好”;
允许他 “试错”:比如孩子想先玩再写作业,结果写到半夜,别骂他,说 “这次你知道‘先玩后学’会熬夜,下次可以试试反过来”(让他从后果中学会调整);
把 “指责” 换成 “当顾问”:孩子说 “这题太难了”,别说 “我早就教过你”,可以说 “你觉得哪里难?是思路不对,还是计算错了?妈妈可以帮你分析”(只提供帮助,不替他做决定)。
邻居家的男孩就是这样:以前妈妈每天催 “该背单词了”,他总拖延;后来妈妈说 “背单词是你的事,你想早上背还是晚上背,自己定”,反而他每天主动背,还会跟妈妈说 “今天我背了10个,比昨天多2个”。因为他觉得 “这是我的事,我要做好”。
给孩子 “选择权”:有自由的孩子,更懂自律
“自律不是被逼出来的,是从自由里长出来的。” 这句话特别有道理。想想我们自己:被迫加班会觉得 “煎熬”,主动想做的事再累也开心。孩子也是一样,只有觉得 “这是我选的”,才会真正负责。
生活中多给 “选择权”,学习上才会有 “主动性”:
小事让他自己决定:“周末想先去图书馆,还是先跟同学玩?”“你想穿运动鞋还是帆布鞋?”(从生活小事中培养 “自己做主” 的感觉);
学习上给 “商量的空间”:“这学期想报画画班还是篮球班?你选一个,妈妈都支持”“作业写累了,想休息5分钟还是10分钟?”;
尊重他的 “小想法”:比如孩子想把书桌摆得乱一点,别说 “必须收拾整齐”,可以说 “只要你找东西方便,怎么摆都行”(给他 “掌控感”)。
有个妈妈分享:以前总逼儿子 “整理书包”,他天天忘这忘那;后来让他自己决定 “怎么放才不会忘”,儿子发明了 “按课程表顺序摆书”,从此再没忘过。她说:“原来不是他做不到,是我没给过他‘自己想办法’的机会。”
最好的内驱力,是让孩子觉得 “我能行,我想行”
孩子不是 “需要被设定的机器”,而是 “想自己掌舵的小船”。你越盯着他 “别偏航”,他越想 “反着来”;你告诉他 “方向在你手里,需要时我可以帮你”,他反而会认真规划路线。
少点指责,多点肯定;少点安排,多点放手;少点控制,多点自由。当孩子从学习中感受到 “我能做好”“这是我的事”“我有选择的自由”,内驱力自然会慢慢生长。
就像那位妈妈说的:“当我不再催儿子学习,他反而告诉我:‘妈妈,我发现自己安排时间,比被你盯着舒服多了。’” 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—— 你退一步,孩子才能往前迈一大步。
这与晋级教育-晋级托管学堂-友妈帮托管-中托盟托管的晋级托管学堂独创学生培养“六要”自成长模式非常的相似,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,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,让孩子们开始尝试自己的事自己做,从家长要我做什么,转变为我要做什么,主动开发自我意识,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