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管班里,总有几个让老师头疼的 “熊孩子”:有的爱大声喊叫,整个教室都能听到他的声音;有的一言不合就和同学争吵,甚至动手 —— 这些孩子不是 “故意捣乱”,而是没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需求。其实,只要摸准他们的 “行为背后的原因”,用对方法,就能让 “熊孩子” 变 “乖孩子”,让托管班更有序。
一、先搞懂:“熊孩子” 的 “坏行为”,藏着没说出口的需求
很多老师觉得 “熊孩子” 是 “故意不听话”,其实他们的行为背后,往往藏着2个核心需求:
需要关注:比如爱喊爱叫的孩子,可能是想通过声音吸引老师注意,证明 “我在这里”;
需要安全感:比如爱打架的孩子,可能是怕被欺负,用 “强硬” 的方式保护自己,或是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解决矛盾。
所以,管 “熊孩子” 的关键不是 “制止行为”,而是 “满足需求”。找到他们 “捣乱” 的根源,再针对性引导,比单纯批评有效得多。
二、针对2类常见 “熊孩子”,教你具体怎么管
1. 爱喊爱叫的孩子:用 “赋予责任” 代替 “制止批评”
这类孩子的核心需求是 “被关注”—— 越制止他 “别喊”,他可能越想喊,因为 “哪怕是批评,也是老师在注意我”。分享一个亲测有效的方法:给孩子 “安排任务”,让他从 “捣乱者” 变成 “管理者”。
之前托管班有个叫小宇的孩子,总爱大声喊 “老师,他碰我课本了”“老师,我写完作业了”,甚至在同学安静写作业时突然大叫。后来我试着给他安排了一个 “纪律小委员” 的任务,告诉他:“小宇,老师发现你声音特别洪亮,特别适合当纪律委员 —— 你的任务是帮老师提醒大家‘写作业时保持安静’,如果有人说话,你可以轻轻拍他肩膀,说‘咱们先认真写作业哦’。要是你能管好纪律,放学时老师会给你发‘优秀小委员’贴纸。”
没想到,这个方法特别管用:小宇不仅自己不喊了,还会主动提醒同学 “别说话”,甚至会把自己的作业本拿给同学看 “你看我写得多整齐,咱们一起加油”。因为他从 “被批评的对象” 变成了 “被信任的小帮手”,既满足了 “被关注” 的需求,又学会了 “用正确的方式表达”。
小提醒:给孩子安排任务时,要结合他的特点 —— 比如爱动的孩子可以让他 “帮老师发作业本”“整理图书角”,爱说话的孩子可以让他 “当领读员”,让他的 “特点” 变成 “优点”,而不是 “缺点”。
三、爱争吵、爱打架的孩子:“先保安全,再教方法”,不搞 “一刀切”
这类孩子的核心需求是 “不知道怎么解决矛盾”—— 可能是同学抢了他的橡皮,不知道说 “你别抢我的”,就直接动手;也可能是被同学嘲笑,不知道怎么反驳,就用打架回应。管这类孩子,要分3步走:
第一步:第一时间制止,先保安全
不管是争吵还是动手,老师要先快速上前分开孩子,避免有人受伤。比如蹲下来抱住动手的孩子,轻声说 “先停下来,咱们有话好好说,受伤了就不好了”,同时检查两个孩子有没有磕碰,让他们先冷静下来 —— 情绪激动时,再讲道理也听不进去,先稳住情绪是关键。
第二步:引导孩子 “说原因”,而不是 “直接批评”
很多老师会直接说 “你们怎么又打架?不许打了”,但孩子不知道 “错在哪”,下次还会犯。正确的做法是让两个孩子分别说 “为什么吵架”,比如:
问先动手的孩子:“你为什么要推他呀?是不是他做了让你不舒服的事?”
问被推的孩子:“他推你之前,你们发生了什么?你当时是怎么想的?”
之前托管班有两个孩子因为 “抢彩笔” 打架,我让他们分别说原因:原来小浩想借小轩的蓝色彩笔,小轩没说话就把彩笔藏起来了,小浩觉得 “他故意不给我”,就伸手去抢,小轩以为 “他要抢我的东西”,就推了小浩。了解原因后,我没有批评他们,而是教他们 “怎么说”:“如果想借东西,可以说‘小轩,能借我蓝色彩笔用一下吗?我用完就还你’;如果不想借,可以说‘我现在正在用,等我用完再借你,好吗’—— 用嘴说比动手管用多了。”
然后让他们互相道歉:“小浩,抢东西不对,你要跟小轩说‘对不起’;小轩,别人借东西时,你可以好好说,也跟小浩说‘对不起’。” 最后让他们握手和好,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。
第三步:及时和家长沟通,“客观说情况+夸优点+给建议”
很多老师怕和家长说 “孩子打架”,其实家长更在意 “老师怎么处理,有没有教孩子改正”。沟通时要注意3点:
客观说经过:别只说 “您家孩子和同学打架了”,而是说 “今天小轩和小浩因为借彩笔有点小矛盾,小轩推了小浩一下,不过没受伤,我已经教他们怎么用语言解决问题了”;
顺便夸孩子:比如 “其实小轩平时很热心,昨天还帮同学整理书包呢,就是遇到矛盾时不知道怎么说,咱们在家也可以教他‘有话好好说’”;
不提 “惩罚威胁”:像 “再打架就关小黑屋”“取消上课资格” 这类话,容易让家长反感,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,不如说 “咱们家校配合,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,孩子会进步更快”。
管 “熊孩子”,耐心比 “严厉” 更重要
其实,没有真正的 “熊孩子”,只有没被理解的孩子。托管老师面对 “熊孩子” 时,别着急批评,先想想 “他为什么这么做”—— 是想被关注?还是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?
用 “赋予责任” 满足他的 “关注需求”,用 “教方法” 帮他学会 “解决矛盾”,再加上及时的鼓励(比如 “今天小宇当纪律委员,做得特别好,同学都安静写作业了”“今天小轩和同学有矛盾时,没动手而是说了出来,进步太大了”),孩子会慢慢知道 “什么行为是对的”,也会更愿意配合老师。
这样一来,“熊孩子” 会越来越少,托管班也会更和谐,老师也能更省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