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托管校长深夜微信私信我说: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,为什么账上永远缺钱?
我回复他:你觉得自己是教育家,还是企业家?
他沉默了……
他缺钱的根源,是身份错位:
●很多老师出身的校长,把90%精力放在教学上,却用10%的时间草草招生;
●认为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结果课程再好,家长根本不知道;
●把托管当慈善做,不好意思谈钱,团队也养成了“佛系收钱”的习惯。
这就像种了一片果园却从不摘果子——果子烂在地里,你当然饿肚子。
今天我要揭开托管行业残酷的真相:会教书的老师多,会收钱的老师少!
要知道:营销能力是我们的生死线,只有团队具备营销能力我们才能从焦虑走向从容。
01为什么营销能力是机构的生死线?
有人说:“托管是教育行业,要纯粹!”但我想问:没有盈利,你拿什么支撑情怀?
去年有个真实案例:
A校区:校长是省级退休名师,但从不主动招生,靠家长口碑传播,年营收80万;
B校区:校长是销售出身,重视招聘培训,但每月策划主题活动、打造家长社群,年营收300万。
这不是劣币驱逐良币,而是认知的差距:
教育是内核,营销是放大器;
没有营销,再好的课程都像黑夜中穿华服——无人喝彩。
一位跟着我学了三年的校长说:“以前总觉得招生丢面子,现在才明白——敢收钱是对家长负责的表现。我收得越坚定,家长反而越信任。”
02为什么营销型团队能让校区起死回生?
山西一家托管机构的变化让我印象深刻:
改造前:6个老师只管带班,校长自己贴钱发工资;
改造后:全员学营销,设计出“托管+家长成长营”模式;
结果:3个月扭亏为盈,续费率从40%升到80%以上。
这不是奇迹,而是必然:
1. 老板懂营销:知道家长为什么买单(不是低价,而是确定性);
2. 团队敢收钱:每个老师都能说出“选择我们的三大理由”;
3. 产品会说话:从“纯托管”升级为“托管+习惯培养+父母课堂”。
一位校长概况道:“以前觉得家长抠门,现在发现他们不是不愿花钱,而是怕花错钱。当我用营销思维把价值讲透,家长反而追着交费。”
03为什么说“收钱能力=抗风险能力”?
2025年教育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?不是政策,而是家长的决策逻辑:
● 从前看价格,现在看价值;
● 从前比优惠,现在比效果;
● 从前听广告,现在信口碑。
我们一个加盟校的经历就是很好的验证:
● 疫情三年:靠“老带新返现”“学霸家长分享会”甚至“美味午餐盒饭”等营销动作,保障了校区收入和老师工资;
● 政策调整期:用“21天好习惯打卡”“晋管家”个性化学情反馈打消家长疑虑,续费率保持高位;
● 目前同行虽然开开关关,但他们反而扩了2个校区,收费坚挺。
校长说:“以前遇到问题就焦虑,上过总部的营销团队内训会后,我现在遇到问题就第一时间考虑设计营销方案——营销是盾牌,更是武器。”
04定位定江山!
托管机构要认清三件事
成功没有偶然,我们托管机构一定要想明白三件事:
1. 认清现实:教育是责任,但机构不是慈善组织;
2. 直面恐惧:从“求家长报名”到“筛选优质客户”;
3. 重塑价值:让家长看到“每一分钱换来的改变”。
05为什么说2025年是最好的机会?
最近总有跨行入局者问我:“现在做托管晚不晚?”
我的回答是:
● 如果只想开个小作坊,晚了;
● 如果想做有营销基因的教育品牌,现在正是黄金期。
山西一位55岁的加盟校校长不无感慨告诉我,过去她靠与学校的关系招生,生源一年不如一年。
学了托管营销后,她的校区也尝试用短视频展示校区师生日常,并进行直播答疑互动,新生居然源源不绝。
就连周末野外大课堂活动,都有家长开车跨区送孩子来参加。
我从不劝人盲目扩张,但必须说句实话:
● 不懂营销的老板,就像没有罗盘的船长——再努力都可能触礁;
● 不会收钱的团队,就像漏水的木桶——永远装不满。
看看这些真实改变:
✅ 河北王校长:从“羞于谈钱”到单场家长会收款18万;
✅ 广东李校长:用“效果对赌协议”让续费率突破90%;
✅ 湖北周校长:把保洁阿姨培养成“招生高手”,月均介绍5个新生。
他们和你一样,曾彻夜难眠、自我怀疑。改变不需要脱胎换骨,只需要一个认知觉醒:
缺钱不是命运,而是提醒你——该升级能力了。
2025年,愿我们不再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。当你真正掌握营销能力时,就会发现:
不是家长不愿付钱,而是你还没学会如何优雅地收钱。